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弄岗穗鹛是我国鸟类学家于2008年在广西西南部石灰岩地区发现的一个画眉科鸟类新种。由于形态特征特殊,与其它画眉科鸟类差异较大,在论文发表后,弄岗穗鹛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鸟类学家的广泛承认。弄岗穗鹛主要分布于中越边境地区的石灰岩森林中,种群数量较为稀少,目前对它的生物学资料了解甚少。本文以弄岗穗鹛和其它画眉科鸟类为研究对象,基于线粒体基因(cyt b、ND2)和核基因(ODC、GAPDH、myo)合并序列,使用MP、ML和B1分析的方法构建了弄岗穗鹛的分子系统发生树,探讨弄岗穗鹛在画眉科鸟类中系统分类位置。并对穗鹛属鸟类的历史生物地理分布进行了重建,分析穗鹛属鸟类的形成和分化过程。基于2个线粒体基因所构建的3种系统发生树的主要分枝和拓朴结构基本相似。弄岗穗鹛和楔嘴鹩鹛均聚为一枝,并都有较高的支持率。在ML和BI树中,支持度和后验概率分别达到了89和1.O。因此,弄岗穗鹛与楔嘴鹩鹛具有较强的亲缘关系,并可能互为姊妹种。穗鹛属鸟类可以分为3个分枝。A枝包括金头穗鹛、红翅穗鹛、红头穗鹛和红额穗鹛。B枝包括白耳穗鹛、白领穗鹛、奥氏穗鹛、黑头穗鹛、黑喉穗鹛、红腰穗鹛、灰头穗鹛、弄岗穗鹛和楔嘴鹩鹛。C枝包括分布菲律宾群岛特有的金冠穗鹛、黑冠穗鹛和怀氏穗鹛等。我国大陆所产的暗绿绣眼鸟也和巴拉望穗鹛聚集于C枝中。这三个分枝分别对应穗鹛属鸟类的3个属:Stachyridopsis、Stachyris和Sterrhoptilus属。现今的画眉科鸟类应该可以明显分为6个分枝。第一个分枝可以归为噪鹛亚科(Garrulacinae),这个亚科包括噪鹛、草鹛、斑翅鹛、希鹛和薮鹛属的鸟类。第二个分枝可以归为幽鹛亚科(Pellorneinae),包括体型较小,颜色较为暗淡,不具备特别明显斑纹的物种。第三个分枝可以归为鹛亚科(Timaliiane),包括众多典型的鹛类,如穗鹛、钩嘴鹛、棕腹鹛及部分鹩鹛等,弄岗穗鹛也应该属于这一亚科。第四个分枝可以归为绣眼鸟亚科(Zosteropinae),包括绣眼鸟、凤鹛属及菲律宾特有的穗鹛类。第五个分枝包括鳞胸鹪鹛、金眼鹛雀、金胸雀鹛、褐头雀鹛和分布于非洲的黑顶鹟鹛,这些种类可能应该列入莺科之中。第六个分枝包括灰冠弯嘴鹛、克氏须鹛和鶪鹛等,它们均已与画眉科鸟类亲缘关系较远。对5个基因的合并序列,使用3种方法所构建的分子系统发生树在主要节点上取得了一致的支持。画眉科鸟类均可分为两个分枝:A枝包括斑翅鹛、薮鹛、相思鸟、草鹛、噪鹛、鹪鹛、灰眶雀鹛和部分穗鹛及部分钩嘴鹛属鸟类;弄岗穗鹛与棕颈钩嘴鹛在A枝的基部聚为一枝,在ML和BI树中的支持率分别达到了85和0.72。B枝包括其它大部分的钩嘴鹛、拟穗鹛及长尾鹩鹛等。因此,基于线粒体和核基因的分子系统发生树也证实了弄岗穗鹛与棕颈钩嘴鹛和楔嘴鹩鹛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生物地理研究显示穗鹛属鸟类只分布于亚洲大陆南部、巽他群岛和菲律宾群岛,并至少存在两个分布中心。菲律宾群岛是穗鹛属鸟类的一个分布中心,有10种特有的穗鹛分布于这些岛屿中。如果将亚洲大陆和巽他群岛分布的穗鹛列为两个属的话,穗鹛属鸟类的分布中心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相临的区域,在这区域分布有8种穗鹛属鸟类,其中6种为马来半岛和巽他群岛的特有种。拟穗鹛属的分布中心位于喜马拉雅的东南部,在这一地区分布的拟穗鹛属鸟类4种。通过重新构建穗鹛属鸟类的历史生物地理分布区显示:弄岗穗鹛和楔嘴鹩鹛可能在2.6Ma年前起源于横断山脉及其向中南半岛延伸的山脉。在穗鹛属鸟类的3个分枝中,穗鹛属可能起源于巽他群岛,拟穗鹛属鸟类可能也起源于横断山及其向中南半岛延伸的山脉。菲律宾特有的穗鹛显然起源于菲律宾群岛。东南亚地区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可能对穗鹛属鸟类分化和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