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D2根治术后复发及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qiao0624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1)探讨胃癌患者行开腹或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因素,为胃癌术后监测提供理论依据;(2)探讨外周血T细胞及细胞因子对胃癌D2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影响。[方 法]收集2018年5月1日至2019年9月3日期间于胃镜下取材并经病理诊断及影像学检查明确为胃癌后在云南省肿瘤医院腹部外科行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胃癌D2根治术,术后再次病理诊断并进行病理分期为胃癌的患者136例。回顾性分析胃癌患者行开腹或腹腔镜下D2根治术后的复发转移的总例数、转移的常见组织及器官、总体的生存情况。同时分析术前外周血中的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CD4+/CD8+比值、NK细胞比率、CD4+T细胞比率、CD8+T细胞比率、CIK细胞比率、白介素-2、白介素-4、白介素-6、白介素-10、干扰素-γ、α肿瘤坏死因子)对D2根治术后的胃癌患者复发、转移的影响及与生存时间的长短有无关系。单因素分析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 果](1)收集136例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行胃癌D2根治术后的患者,观察到36例行胃癌D2根治术后的患者在术后随访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或转移,总的复发转移率为26.5%,死亡的患者有30例,死亡率22.1%。18个月无病生存率(DFS)和18个月总生存率(OS)分别为77.2%和86.7%。腹腔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患者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行胃癌D2根治术后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约占8.8%(12/136);其余依次是腹膜转移7.4%(10/136)、肝转移5.8%(8/136)、肺转移2.2%(3/136)。(2)通过Log-rank检验对免疫功能状态指标、肿瘤标志物、错配修复基因、Ki-67、EBV感染、Hp感染、临床病理学特征等7个不同的维度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血清中肿瘤标志物AFP、CA15-3、CA72-4、CEA值以及是否伴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神经脉管有无侵犯、肿瘤直径的大小,血清中免疫功能状态指标CD3+T细胞比率及白介素-4值表达情况与胃癌患者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行胃癌D2根治术后的DFS及OS相关(p<0.05)。将上述经单因素分析p<0.05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纳入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中进行分析,其分析表明:TNM分期为Ⅲ~Ⅳ期、CEA>3.4μg/L及癌栓侵犯神经或脉管、CD3+T细胞比率≤76.3%、白介素-4>30.85Pg/ml是影响胃癌患者D2根治术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CEA>3.4μg/L、癌栓侵犯神经或脉管、CD3+T细胞比率≤76.3%、白介素-4>30.85Pg/ml是影响胃癌患者D2根治术后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 论](1)腹腔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患者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行胃癌D2根治术后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其余分别是腹膜转移、肝转移、肺转移;(2)外周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CEA、CA15-3、CA72-4、AFP值情况以及TNM分期、神经脉管有无侵犯、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的大小,术前血清中免疫功能状态指标中的CD3+T淋巴细胞比率及白介素-4值情况与胃癌患者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行胃癌D2根治术后的复发转移以及生存时间的长短相关;(3)TNM分期为Ⅲ~Ⅳ期、神经或脉管伴随有癌栓侵犯、CEA>3.4μg/L、CD3+T细胞比率≤76.3%、白介素-4>30.85Pg/ml是影响胃癌患者经开腹或腹腔镜下行胃癌D2根治术后复发及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在不同宫颈病变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HPV L1 壳蛋白(human papillomavirus L1 capsid protein,HPV L1)及 P16 蛋白(multiple tumor suppressor protein,P16)的表达情况,分析HPV L1壳蛋白、P16蛋白与HR-HPV感染的
[目 的]原发性肺癌被认为是目前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尽管其诊断和治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肺癌仍旧是导致全世界范围内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的主要原因。通过手术切除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提供了最佳的治愈机会。但是,即使对于已经根治性切除而完全切除的NSCLC患者,复发仍然很常见,并且是该疾病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障碍。本研究通过分析Ⅰ-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与转移情况,探讨术后复发转移
[目 的]本研究通过从UALCAN-TCGA下载脂质代谢相关基因CYP2E1,探讨其表达量对结肠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以便于临床早期识别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结直肠腺癌患者术前血脂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初步探索血脂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可能临床意义。[方 法]从 UALCAN-TCGA 官网(http://ualcan.path.uab.edu/index.html)下载与脂肪代谢
[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切除术后复发转移是影响术后患者生存及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最近的研究揭示了部分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对于HCC复发转移相关lncRNA的研究相对较少。[方法]:我们分析了 GSE101432数据集中原发性HCC和复发性HCC患者的lnc
第一部分: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微血管浸润分级的预测研究[目 的]HCC在根治性肝切除术后,仍有70%的高复发率,并导致了很低的无复发生存期,而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是微血管浸润,目前微血管浸润(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目前研究多仅局限于MVI阳性或阴性的预测,关于MVI分级高低预测的研究
[目 的]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一科在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31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及术后病理学诊断为脊髓室管膜瘤的患者术前资料、诊疗经过及术后患者预后情况,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通过讨论脊髓内室管膜瘤在临床上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得到该疾病在临床诊疗中的一些指导意见。[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一科在2017年1月至2020年
[目的]通过对手术病理诊断为早期胃癌患者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病理与内镜活检病理存在差异性的因素,为内镜医生提高内镜活检准确性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胃癌切除术病理诊断为早期胃癌且内镜活检病理资料完善的患者共54例纳入分析。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入院时主诉),内镜资料(病变组织的肉眼分型、病变黏膜内
[目的]检测PDCD6IP蛋白在肠腺瘤、结直肠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相关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检测PDCD6IP在结直肠癌及对应正常肠粘膜组织中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PDCD6IP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为患者的预后评估或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新的参考。[方法](1)严格按照样本纳入标准选择2015年1月-2019年12月的结直肠癌石蜡标本105例,2019年间
[目 的]本文主要通过运用Meta分析探讨肝内胆管结石进展为肝内胆管癌的可靠危险因素,为肝内胆管结石进展为肝内胆管癌的高危人群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依据。[方 法]检索截止至 2020 年 12 月已发表在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关于肝内胆管结石进展肝内胆管癌危险因素
[目的]研究比较左乳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IMRT与TOMO固定野照射(TomoDirect)两种放疗技术的在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学特点,为临床选择放疗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放疗中心确诊的左乳癌保乳术后瘤床有银夹标记的患者28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病灶所在象限位置,具体病理类型,TNM分期等。根据统一的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