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侯方域一生主要行踪及事迹的考察,来展现在明末、明清易代以及清初三个时代背景下侯方域以及相关文人的人生历程及方向选择。明末时期,虽然各种矛盾明显激化,但是对于生活在官宦之家的侯方域,却并无大的影响,自小即追随祖、父及当时之名士学习制艺之术,成效显著。此外也因为家世的关系,结交了当时一大批名声卓著的文人,为其以后的声名远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家世及早日成名的经历使得侯方域养成了“不耐寂寞”的性格,这样的性格对其一生之抉择影响甚大。长大以后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乡试,在此期间结交名士、痛抵阮大铖、交好李香君,一时皆知归德侯朝宗,但是由于其策论过于直言而陈,是以其年落榜。落榜后家居结社,与江右互通声气,名声益大振。后李自成破商丘,家破亲友多丧,侯方域流寓江南。明清易代之际,明代各级政权军队、农民军还有清军等各类势力相互角力于政坛之上,即使在明代政权内部,也存在着这样的派系。侯方域作为传统文人,当然旗帜鲜明的与明代政权保持一致,但是因为陷入了内部派系的争斗,而长时间流亡在外,躲避着南明政权的追捕。后入南明史可法军中,随高杰北征,亲历了许多大事件。后弘光政权灭亡以后,无奈还乡。清初时期,随着时局的变化,侯方域的思想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变化,从最早的追思前朝、悼念亡友及寄希望于南明其他政权,到中间的立志归隐并和当政者关系改善,再到后来的半推半就参加顺治八年河南乡试,最后追悔莫及,忧郁而死,其心理经受了很大的转变。侯方域之不同,在于其于明亡之际并未如陈子龙、夏允彝等以身殉国,也未如钱谦益、吴伟业等人投降新朝,一开始立志归隐,数年之后为时事所逼且有意证明自己而参加了新朝科举,为时人所诟。将侯方域人生经历放置于时代大背景与社会风尚之环境下分阶段进行考证,并通过对其自身性格的揭示,对其人生轨迹的综合考量并全面评价侯方域这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是有所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