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时间域中地震序列参数及地电场数据分析

来源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ongshantong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时间理论是一门新兴理论,由Varotsos P A等人于2001年提出的自然时间域,是对时间模型的一种新观点。该观点认为时间不连续,在形式上区别于传统的时间域—由实数集组成的一维连续模型。将复杂系统时间序列在自然时间域中进行分析,能够更好地揭示时间序列的动态特征,提高分析过程准确率,提取更多有用的信号。利用自然时间域还可以研究复杂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自然时间域中计算出时间序列的归一化功率谱Π(ω),当自然频率ω趋近于0时,对Π(ω)进行泰勒展开,得到Π(ω)≈1-κ1ω2,系数κ1恰好等于自然时间序列的方差,这一特征可用于判断复杂系统是否进入临界阶段。地震的三要素(时间、地点和震级)之间具有复杂联系,地震能量的释放以及震前电信号的产生具有临界特性。对地震目录进行自然时间分析时,将方差κ1作为序列参数。结合Varotsos PA和SarlisNV等人研究成果,在主震发生前的几小时至数月,震中区域的κ1值会接近0.07,其变异系数会呈现一个小值,这对于我们缩短地震预报窗口很有利用价值。本文在对自然时间方法理论,以及地震电信号的产生机理和识别方法等阐述的基础上,对我国地震目录资料及地电场观测进行了自然时间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选取地震目录中发生在中国及周边地区震级前30位的地震,将所选震例的前震序列转化至自然时间域,计算每次地震的归一化能量在自然时间域中的方差κ1及其变异系数β,将方差κ1作为地震序列参数,利用变异系数β对序列参数的波动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对κ1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在分析的30次震例中有21次从震前半小时至几月开始,地震序列参数会具有持续在0.07上下波动,并在主震发生前迅速下降至0附近的特点。还对定量分析中时间窗口的选择以及分析结果中出现的特殊情况进行了简单讨论。相关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地震事件的回溯性研究以及未来地震预测研究具有较一定的指导意义。(2)介绍地震电信号的物理性质及产生机制,给出了地震电信号具有临界性的理论依据。引入自然时间理论,对中法合作天祝电磁台记录到的地震电信号及人工干扰信号进行了自然时间分析,得到上述两种信号及均匀分布在自然时间域中方差、熵和归一化功率谱间的关系。该结论为地震电信号的识别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解决复杂构造和速度横向变化剧烈地区的地震资料成像问题的理想技术,可为复杂地区的高精度构造解释和地质解释提供可靠保证。深度偏移的核心是波
学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基于单程波波动方程的传统单程波算子广泛应用在理论研究和实际生产中。与双程波算子相比,单程波算子效率更高,需要的计算资源更少。在解决大型三维问题时,单程
地球同步轨道区位于地球外辐射带内侧,这里分布着大量的接近光速的相对论电子,它们是破坏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的主要因素之一,被称为“杀手电子”。因此预报地球同步轨道区相对
在铀矿勘查工作中,对于砂岩型铀矿床而言,特别是在矿层地段岩心采取率不高的情况下,放射性伽玛测井结果是铀资源储量计算的主要资料和依据。伽玛测井方法是确定铀矿体的空间
大地电磁测深(MT)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地球物理方法,它具有穿透深度大、成本低、不受高阻层屏蔽,对低阻层反映灵敏,等值范围较窄,分辨能力较高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天
针对储层地球物理中岩性勘探的问题,为提高岩性参数反演精度,直接预测岩性及油气,本文以各向异性介质为地质模型,在建立各向异性介质精确反射系数公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波地震资
日冕物质抛射(CME)是太阳爆发的主要现象之一。磁裂爆(Magneticbreakout)是日冕物质抛射的主要触发机制之一。该机制的主要特征是存在发生于高日冕中的磁场重联,不断地减弱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