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低轨宽带卫星网络路由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规模低轨(Low Earth Orbit,LEO)宽带卫星网络通过提高发射卫星数量来降低对于单颗卫星的能力要求。借助星间链路组网,能够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实现全球不间断信号覆盖,为全球用户提供大宽带、低延时、无缝连接的网络服务。大规模LEO宽带卫星网络与地面通信网络系统相兼容,是天地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发展为世界各国争相研究的重点。路由作为网络通信的关键技术,影响着信息的传递效率和网络的服务质量。在具有成百上千个节点的大规模LEO宽带卫星网络中,卫星无时不刻的高速移动导致拓扑的频繁变化。同时,卫星载荷能力有限导致其无法进行大容量存储和大规模实时计算,使得大规模LEO宽带卫星网络在路由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文针对大规模单层LEO极轨道宽带卫星网络路由集中开展了研究,包括多径单播路由,动态单播路由以及组播路由。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如下:1、提出了基于无关多径(Node Disjoint-based Multipath,NDM)的单播路由算法。针对空间环境复杂多样,传统静态路由无法应对因流量分布不均、网络拥塞和节点故障造成时延和丢包增大、甚至数据不可达的问题,为此本文开展了无关多径的单播路由算法研究。该算法借助卫星网络的规则性,通过分析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在网络运行过程中跨越极区周期性变化,设计了最多三条无关路径,避免重新路由带来的时延,提升了系统鲁棒性。具体来说,本文结合备选多径和并行多径的综合优势,设定三条路径的优先级:将传播距离最短的路径作为主路径,剩余两条作为备份路径。这样主路径能够在无拥塞状态下进行高效快速的数据传输;在轻度拥塞时,系统自适应地启动一条备份路径与主路径并行传输;在重度拥塞时,系统中断主路径,启用所有备份路径进行数据传输以保证数据完整可靠。仿真结果表明,NDM算法同离散时间动态虚拟拓扑路由(Discrete-Time Dynamic Virtual Topology Routing,DT-DVTR)算法、显式负载均衡(Explicit Load Balancing,ELB)路由算法相比,在面临不同程度的网络拥塞时,NDM算法均取得更低的传输时延、丢包率和更高的吞吐量。这种优势在拥塞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更加明显。因此,该算法有效改善了大规模单层LEO极轨道宽带卫星网络的传输效率、自适应调整能力和故障容错能力。2、提出了最小动态成本(Minimal Dynamic Cost,MDC)单播路由算法。该算法旨在解决因动态单播路由在大规模LEO宽带卫星网络路由计算和更新带来的大量资源占用以及链路拥塞或节点故障造成的高时延问题。该算法首先将数据从卫星源点到目的节点路径上所消耗的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转化为路径成本、等待成本和处理成本,之后将总成本最低的路径作为主路径,以保证最快速的网络通信。为了尽可能避免数据丢包的发生,算法采用M/M/1/k模型来设定丢包预期,从而计算出单颗卫星数据缓存队列的最大阈值,并将超过阈值的路径排除在外,以确保路径更加可靠。在进行路径探测之前,算法通过判断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的相对位置,设定最小跳数洪泛区域,从而缩短数据洪泛时间,节约有限的网络资源。仿真结果表明,以北京为源节点,在与香港、台湾的近程通信以及与柏林、华盛顿的远程通信场景中,MDC算法在时延方面都取得了优于地面网络进行数据通信的表现。在与动态源路由协议(Dynamic Source Rrouting,DSR)算法、辅助定位按需路由(Location-Assisted On-demand Routing,LAOR)算法进行比较时,MDC算法在无拥塞或不同程度拥塞状态下均取得了更低的时延和丢包率,满足用户对于低时延和数据完整的要求,最大程度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和更高质量的网络服务。3、提出了基于分簇的组播路由(Cluster-based Multicast routing,CMR)算法。针对大规模LEO宽带卫星网络拓扑时变带来的组播树代价高、以及现存路由算法链路共享性差、组播路径绕远引起网络资源浪费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分簇的组播路由算法。该算法将卫星网络转化为相对稳定的曼哈顿模型,通过对组成员位置的讨论将网络划分为两簇。每簇选取一颗卫星作为簇头,将其作为组播树的根节点,以缓解组播源点的压力。另外在组播树构建过程中,设定四种优先级,这样可以在保证总跳数尽可能低的情况下,增加共享节点的数量,减少不必要的路径绕远,提高组播树的共享率。仿真结果表明,CMR算法与核心群合并共享树(Core-cluster Combination-based Shared Tree,CCST)算法、快速迭代组播(Fast Iterative Multicast,FIM)算法、经典多播路由算法(Multicast Routing Algorithm,MRA)相比,该算法兼顾了组播树总跳数和中转节点数,从而取得较低的组播树生成开销,避免单点故障拥塞,大幅改善宽带利用率和传输效率,提高组播流畅度和网络稳定性,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组播源点到成员节点数据的实时传输。
其他文献
钢铝混合车身作为多材料混合车身发展趋势下具有代表性的车身结构,是目前实现汽车车身轻量化的重要手段。如何将钢铝混合材料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已成为钢铝混合车身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自冲铆接工艺作为一种冷成形连接工艺技术,是钢铝混合材料的主要连接工艺之一,能够实现三层甚至多层板材的连接。目前,关于自冲铆接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层板材铆接,虽然三层甚至多层板材在车身中的应用较为普遍,但有关多层板材铆接的研究较少。为进
现实生活中,人体发生跌倒行为比较常见,交通道路上的行人跌倒行为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因此,车辆视觉检测系统能够及时发现行人跌倒行为,将在保障行人生命安全、交通管理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对于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跌倒行为检测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提取更有效的跌倒行为特征,从而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保证跌倒行为检测的准确率。基于此,本文将融合全局特征与局部特征作为跌倒行为特征,本文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深入
国内外的航天实践表明,单粒子效应(Single event effect,SEE)是空间环境中诱发卫星异常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随着半导体器件工艺尺寸的不断缩减,微纳器件中单粒子瞬态(Single-event-transient,SET)脉冲效应引发的错误逐渐成为总软错误中的主导因素。深入研究微纳器件中SET脉冲的电荷收集、传输规律和在电路中传播引发的错误结果,并揭示其内在作用机制,可为抗辐照芯片设计
超声成像系统的成像分辨率往往与所选用的阵列孔径正相关,即分辨率随有效孔径的增大而提高。但在现实条件中,孔径的增大不仅会增加制造成本,提高制造难度,同时也会限制其的应用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探索一种合适的超声成像方法,在提高超声系统成像分辨率的同时保证较高的信噪比和时间分辨率。本文受到基于压缩感知的无透镜鬼成像方法的启发,有意将关联成像与超声成像系统相结合,提出了基于压缩感知的超声关联成像方法
临近空间大气温度不仅影响各种航天器的发射与再入轨过程的安全性,同时也是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等模型的建立和光化学耦合物理机制的重要参量。因此,临近空间大气温度场的研究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较大的军事应用价值,是目前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国际上对临近空间大气温度廓线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氧气A波段气辉的光化学反应机制、
本论文中,我们利用多卫星和多地磁台站联合观测分析了两例主相亚暴的触发特征,线性拟合分析了第23和24个太阳活动周内太阳极紫外辐射与磁暴强度的相关性。本论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根据Cluster星簇、Double Star、LANL系列和THEMIS多卫星和多个地磁台站的观测数据,联合分析了2005年8月24日强磁暴(SYM-Hmin~-179 n T)主相期间的强亚暴(AEmax~3708
磁重联是太阳风和磁层之间能量传输和物质交换的重要物理过程,氧离子(O+)不仅能够参与磁重联,还可以降低重联率,进而影响太阳风的能量和物质进入地球空间。研究向阳面磁层顶氧离子随太阳风条件,地磁活动和太阳紫外/极紫外辐射通量的变化,以及氧离子在上述不同条件下的空间分布不仅有助于理解氧离子在磁层的输运和逃逸,而且能为研究发生在向阳面磁层顶的磁重联和K-H不稳定性过程提供启示,还能帮助分析氧离子对太阳风能
稳定可靠的太赫兹源是太赫兹技术得到广阔应用的基础条件。基于肖特基势垒二极管的倍频器是太赫兹固态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限于肖特基二极管击穿电压较低、漏电流较大和太赫兹单片倍频电路的制造技术等因素,目前国内自主研发的单片倍频电路使用频率和输出功率不高。同时,由肖特基结处的界面陷阱电荷引起的隧穿效应造成功率的泄漏,这一现象随着输入功率和工作频率的增加而愈加显著。因此,国内对太赫兹单片集成倍频器的研究还停留
等离子体作为宇宙中物质的主要组成,是空间物理研究的重要对象。等离子体层是磁层中最冷的部分,这部分的等离子体受近地空间电磁场的约束与地球共转。其的密度分布和动态变化受到磁层中磁暴,亚暴,波粒相互作用等物理过程的影响。而等离子体的分布变化也会影响到磁层中波的激发,间接影响高能粒子的沉降。本文对等离子体层在磁暴和亚暴期间的变化做了模拟和观测分析,并初步讨论EMIC波(Electromagnetic Io
地球唯一的卫星-月球,一直是人类进行空间探测的重点。自1959年前苏联成功发射月球1号探测器,人类正式开始月球探测,并迎来了两次探月热潮。随着月球探测进程的深入推进,载人登月工程成为了新一轮研究热点。月球表面的粒子辐射环境,特别是中子辐射环境是威胁宇航员安全以及航天器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粒子辐射环境数据的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外对月球粒子辐射的探测集中在月球轨道高度,缺少来自月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