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裸鼠人胃癌皮下瘤模型,观察枸橼酸芬太尼对裸鼠人胃癌皮下瘤的生长影响,并探究其相关分子机制,为其在临床癌痛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体外培养MGC-803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制备细胞悬液,并接种于裸鼠右侧腋窝皮下,建立裸鼠人胃癌皮下瘤模型。建模后,从32裸鼠中剔除皮下瘤体积最大和最小的两只,将剩余的30只裸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6组:对照组(C组)、1.5ml/kg生理盐水组(N组)、0.05mg/kg芬太尼组(F1组)、0.1mg/kg芬太尼组(F2组)、0.2mg/kg芬太尼组(F3组)、0.4mg/kg芬太尼组(F4组)。每组5只。C组不做任何处理,N组、F1组、F2组、F3组、F4组每天分别腹腔注射1.5ml/kg生理盐水、0.05mg/kg芬太尼、0.1mg/kg芬太尼、0.2mg/kg芬太尼、0.4mg/kg芬太尼。用药14d后拉颈处死裸鼠,完整剥离肿瘤;每2d测量一次肿瘤的长径和短径,计算肿瘤体积和相对体积(RTV)并绘制肿瘤的生长曲线;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TEM)肿瘤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皮下瘤组织中的NF-κB、Bcl-2、Bax、VEGF、MMP-9的表达情况;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肿瘤组织中NF-κB、Bcl-2、Bax、VEGF、MMP-9基因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中NF-κB、Bcl-2、Bax、VEGF、 MMP-9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组的肿瘤体积(3.36±0.68)比较,F1、F2、F3、F4组裸鼠皮下瘤RTV明显减小(P<0.05),分别为(2.03±0.52)、(2.09±0.46)、(2.25±0.26)、(2.56±0.54),N组(3.19±0.60)与C组的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N组皮下瘤组织细胞形态结构基本正常, F1、F2、F3、F4组皮下瘤组织细胞呈现核肿胀、染色质边集、染色质减少、核碎裂。与C组比较,F1、F2、F3、F4组皮下瘤细胞内NF-κB、Bcl-2、VEGF、MMP-9的积分光密度值表达量下降,而Bax的积分光密度值表达量增加(P<0.05);N组与C组的积分光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F1、F2、F3、F4组裸鼠人胃癌皮下瘤中NF-κB、Bcl-2、VEGF、MMP-9m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而Bax 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N组与C组的NF-κB、Bcl-2、Bax、VEGF、MMP-9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芬太尼能够抑制裸鼠人胃癌皮下瘤的生长及增值,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表达,进而改变Bcl-2/Bax比值(降低Bcl-2表达量和增加Bax表达量)、下调VEGF、MMP-9的表达量,从而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