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日君再来”最早流行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以“意识歪曲”为由禁止传唱词曲;战后,中国大陆将其定性为“黄色歌曲”而批判之;与此同时,在台湾,这首歌因“意识左倾”等原因不得公开演唱;八十年代后这首歌再次在中国大陆流行,但仍未被官方接受。曾于战时中国度过近八年时光的日本作家中薗英助调查了这首歌的原词曲作者,并以此为契机回到了一直回避的中国。本论文主要采用文本分析与对比的方法从文史结合的视角考察这首歌在战时被接受情况、战中战后几次被禁的历史史实及其原因以及这首歌对中薗英助的影响,并以此探讨东亚五十年风云变幻中政治对文艺的切割。除序章与结论外,全文分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何日君再来”在“孤岛”上海的流行概况,指出这首歌作为《三星伴月》插曲比电影本身更受欢迎、政治高压下作为软性歌曲得以调节民众苦闷的心情以及被用作表达抗日情绪歌词的载体的功用;第二章以“何日君再来”几次被禁的历史事实为线索,梳理了战时国民政府、日本以及汪伪政府、战后中国大陆与台湾禁唱这首歌的原因,并据此考察了政治对文艺的影响与控制机制;第三章则简述了中薗英助生平以及与中国的渊源,探讨、辨析了其作品《“何日君再来”物语》的写作内在契机,揭示了作者基于内化的中国体验并以之为追忆切口而展开歌曲词曲者调查的动因;第四章通过对中薗英助战后活动的分析,考察了其战争罪责意识的根本来源,揭示了隐藏于《“何日君再来”物语》中作者因“罪”而回避中国的心理过程,由此明确了这首歌对于中薗英助的意义以及战争对于个人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