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元,青少年面对的世界也更加复杂,其心理状态也难免会出现适应不良,各种调查也表明现如今我国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青春期是孩子成长的心理危险期,是人的第二反抗期,同时也是早期教育缺陷补救期,这一阶段对青少年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而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个人成长的根基和土壤,家庭教育能够为每个人的一生的发展,打下牢固的根基,且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关注家庭与教育关系的研究非常多,但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层面。而在本人从事心理辅导实习过程中,发现父母婚姻关系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甚至这种影响对该少年未来发展会持续产生作用。因为婚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与基础,对父母而言,建设和发展良好的婚姻关系不只是谋求自身幸福的重要生活环节,也是发挥家庭对孩子积极作用的必要保证,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关注父母婚姻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将访谈法与案例法相结合。访谈法采用“扎根理论”的模式进行资料分析,这一理论具有严谨性、系统性、逻辑性优势,区别于其他较为松散或软性的质性研究程序。案例法则以咨询方式进行,在对访谈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辅以心理咨询的相关程序与沟通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希望对参与研究的受访者有些许帮助。本文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等内容,第二章为本文相关概念界定与采用理论的介绍,第三章对本文研究设计及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第四章进行访谈过程介绍及相应结论分析,第五章进行案例过程介绍及相应分析,第六章为总体结论及建议。根据研究我们发现,影响父母婚姻关系的因素主要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其中外在因素包括经济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内在因素包括心理现象因素、心理过程因素,其中心理现象主要体现在夫妻异质性,心理过程因素主要体现在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认知包括彼此认知、相互关系认知;情感包括:婚姻满意度、婚姻冲突点;行为包括:沟通方式、问题解决方式、彼此相处方式等。而根据认知模型理论,对孩子心理产生影响的不仅仅是父母关系是否和谐给孩子带来的感知影响,更重要的是孩子会对影响着父母关系的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也影响着其他家庭关系)进行感知和分析判断,从而形成对环境的整体理解,以及决定其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因此影响父母关系的因素同时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发展,这种影响同样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层面。根据研究发现我们可以总结出,父母婚姻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家庭应该是倒三角,父母关系在上端两个角,孩子在下端角,这具有双重意义:1、夫妻关系是基础,应当优先于夫妻关系,2、亲子之间的情感传递只有通过夫妻关系的中转才能在家庭系统中流动起来。因此我们建议,培养孩子,首先应该培养自身、培养双方的良好关系,从而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实现心理的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