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对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近4年(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风温病(风热犯肺型、风热夹湿型)住院病例的一般情况、治疗情况、出院情况进行探析,探讨风温病两种证型之间的异同,为以后进一步总结以及临床治疗规范化奠定基础。研究方法使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海泰电子病历系统进行检索,收集记录近4年(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出院第一诊断为风温病(风热犯肺证、风热夹湿证)病例127例。记录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居住地、发病时间、发病节气、主诉持续时间)、治疗情况(入院症状、住院症状缓解情况、药物使用情况、住院时间)、出院情况等项目。采用回顾性病例资料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一)一般情况:风温病风热犯肺型及风热夹湿型,在岭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同时遵循风温病冬春季节多发的特点,对各性别、年龄段的人群均可致病,结合科室实际情况,收治年龄呈双峰,以20-40岁、60-80岁为主,收治病人主要为医院所在行政区。2007年至2010年以来,患者收治住院主要途径是门诊,近4年来门诊收治病例总数有明显下降,急诊收治病例总数基本稳定。两种证型的主诉时间经分为长时间组及短时间组后进行统计学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二)临床特点入院时症状主要为:发热、咳嗽、恶寒、纳差、头痛、咽痛、头晕、乏力、口干眠差。两种证型在入院症状数上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每月的入院症状数经统计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以发热的退热天数来观察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药物使用疗效,结果累计退热例数随住院时间增加而增加,9天累计退热率达80%以上。住院药物使用上,主要以痰热清、清开灵为主,两种药物单用或联用,对比痰热清、清开灵以及两种中成药联用发现,痰热清组在风热犯肺型风温病中有较好的退热效果,在风热夹湿型风温病中,退热疗效与清开灵及两药联用相同,因此认为,痰热清能有效退热,并减少患者住院的时间。以出院症状缓解情况编制的转归与病案首页填写的转归相对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统计出院诊断,认为风温病与西医诊断中的肺部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等关系较大。基础疾病情况上来看,大部分病例并无基础疾病,基础疾病以脑梗塞/脑梗塞后遗症、“三高”(血压、血糖、血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多,这与收集病例所在科室专科性有关。结论1.岭南温病风温的发病情况与广义上温病风温的发病情况相同,以冬春为主,但存在全年可发的特点。2.近4年来门诊收治住院病例总数明显下降,急诊收治情况稳定。3.两种类型风温病不能以主诉时间来辨别。4.患者入院症状以肺系症状为主,不同月份发病症状数明显不同,其发生规律与风温病发病规律相类似,症状数也许是能作为辨别两种证型的手段,风热夹湿型症状数较风热犯肺多。发病月份与住院时间的关系规律类似风温的发病规律。5.住院患者症状缓解情况随治疗时间增加而增加,出院时症状缓解情况、9天累计退热较为理想,风热夹湿型温病退热天数较风热犯肺少。6.痰热清可以有效减少两种类型风温病的住院天数、退热天数。7.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较短,可以使用出入院症状缓解比例来量化、衡量转归情况。8.退热天数与住院时间相关,使用各种方法退热可以明显缩短病人住院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