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使得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问题浮出水面。各国央行及相关学界研究者意识到传统的以控制通货膨胀来达到经济增长和货币稳定目标的货币政策已经无法满足现如今金融体系稳定的要求。金融稳定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不断从横向和纵向来拓展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全球经济格局因为中国经济的开放深入而接连发生变化,对中国来说,开放度的提高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将变得更加容易受到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我国虽然未发生大爆发式的金融危机,但是避免不了金融不稳定的波动,并且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个大环境下,开展我国金融稳定的量化以及其对货币政策目标影响的研究是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首先,本文对金融稳定和金融压力指数分别进行相关理论内容整理,并且就金融稳定与货币稳定之间的关联进行理论说明,阐述了金融压力指数的概念、特征、构建及识别方法,对于金融压力指数有了理论上的了解。通过金融稳定的量化及其与金融压力指数的关系,分析了金融压力指数作为金融稳定量化指标的可行性。其次,利用等方差加权平均、向量自回归和状态空间模型分别构建了4组金融压力指数,并从中选出效果较好的指数来分析与货币政策目标挂钩的两个宏观经济指标——通货膨胀及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本文所构建的金融压力指数均能够反映出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程度,其中基于产出增长率的脉冲响应所构建的金融压力指数效果最好,并且所识别出的样本时期内的压力期也基本与实际情况相符。同时金融压力指数的有效性表明它可以为货币政策的制定给予导向作用,有必要将金融稳定加入货币政策的目标参考范围中。再次,通过对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联进行阐述,从而对于货币政策是否有必要兼顾并维护金融稳定目标有了较为明朗的理论认知。将作为金融稳定量化指标的金融压力指数加入到Taylor规则中检验金融稳定与我国货币政策的联动关系,检验结果表明将金融压力指数加进Taylor规则方程是有效的,并且利率与金融压力指数系数显著负相关,货币当局在设定利率时应将金融市场稳定性程度因素考虑进来。最后,总结全文得到“合理构建金融压力指数并将其作为金融稳定的量化指标来与有关货币政策的实施相互配合,从而有助于经济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速度前进发展”的结论。从金融稳定性的度量、全方位性监管以及与货币政策实施的协作机制三个方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以及宏观经济的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