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文通过对所收录焦虑症患者的诊疗信息进行分析,探寻导师对焦虑症病因病机、辨证思路以及治疗方法的认识,总结导师从“气”“痰”“瘀”“虚”四纲分布及分层规律治疗焦虑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方法
本课题依据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中心神志科科研项目: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中医综合治疗焦虑症临床方案优化及疗效评价研究》,以无对照的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观察神志科2017年2月-2019年2月诊断并治疗8周焦虑症患者的诊疗资料,建立EpiData数据库录入系统,将人口学资料、四诊信息、临床症状、所属证候、治疗方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积分等资料录入数据库,对数据整合、筛选、挖掘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探讨导师分层论治思想及治疗规律。
结果
(1)人口学资料:焦虑症患者中以女性为多见,男女比例为1:1.65;年龄主要以41-65岁的中年患者为主(139,占50.91%),除了少年组以外,青、中、老年各组人群同样以女性患者居多。
(2)四诊信息:舌象中红舌(197次,占72.16%)、淡白舌(49次,占17.95%)、淡红舌(16次,占5.86%)、紫舌(7次,占2.56%)、绛舌(4次,占1.47%);苔象中腻苔(172次,占63.00%)、厚苔(138次,占50.55%)、白苔(78次,占28.57%)、黄苔(65次,占23.81%)、燥苔(27次,占9.89%)、少苔(16次,占5.86%),润苔(9次,占3.30%);脉中弦脉(153次,占56.04%),滑脉(128次,占46.89%),数脉(113次,占41.39%),细脉(70次,占25.64%),沉脉(37次,占13.56%),涩脉(26次,占9.52%),濡脉(19次,占6.96%)。
(3)症状分布:临床症状以心神不宁、心烦易怒、易醒、入睡困难、多梦、纳差、腹胀、敏感多疑、头晕多见。
(4)证型分布:痰热互结(157次,占57.51%)、肝气郁结(33次,占12.09%)、气郁化火(30次,占10.99%)、虚热上扰(26次,占9.52%)、心脾两虚(111次,占4.03%)、痰阻咽喉(9次,占3.30%)、瘀血阻滞(7次,2.56%)。
(5)四纲分布:气纲(63次,23.08%),痰纲(166次,60.81%),瘀纲(7次,2.56%),虚纲(37次,13.55%)。
(6)四纲与分层治疗分布:慢性焦虑中以痰纲(80次,70.80%)、虚纲(21次,18.58%)为主,非慢性焦虑以痰纲(86次,53.75%)、气纲(55次,34.38%)多见。
(7)穴位分布:百会、四神聪、神庭、印堂、足三里、三阴交六穴均使用147次,占100%;丰隆、太溪、太冲、神门、内关、太阳、风池、合谷、风府使用频率在50%以上。
(8)四纲中药物分布:气纲中柴胡、陈皮、白芍、川芎、厚朴、当归、郁金、枳实、香附、枳实为主要药物;痰纲中半夏、陈皮、枳实、茯苓、竹茹、黄芩、柴胡、石菖蒲为主要药物;瘀纲中丹参、当归、牛膝、赤芍、桃仁、红花、甘草为主要药物;虚纲中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夜交藤、枸杞子、麦冬、菟丝子、白术、酸枣仁、党参、龙眼肉、茯苓、生地黄、黄芪、远志、当归、甘草为主要药物。
(9)西药分布:使用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米氮平(59次,35.76%)、阿普唑仑(41次,24.85%)、文拉法辛(37次,22.42%)、艾司唑仑(36次,21.82%)、氟哌噻吨美利曲辛(34次,20.61%)、艾司西酞普兰(15次,9.09%)、氯硝西泮(12次,7.27%)、帕罗西汀(11次,6.67%)、舍曲林(10次,6.06%)、右佐匹克隆(10次,6.06%)。
(10)HAMA评分疗效评价分布:对273例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显示临床控制33例,占12.09%;显效180例,占65.93%;有效60例,占21.98%。
结论
1焦虑症在中年及女性群体发病率高。
2“气、痰、瘀、虚”四纲是焦虑症不同阶段的病理改变,气纲是焦虑症早期阶段,痰纲、瘀纲是焦虑症中期阶段,虚纲是焦虑症后期阶段。
3分层治疗以焦虑症病程及病情轻重为切入点,结合四纲辨证理论,对疾病进行分层辨证论治。
4在慢性和非慢性焦虑症中,四纲辨证均以痰纲患病率最高。
5尼莫地平法计算治疗8周后HAMA评分结果显示:范军铭教授“分层治疗”焦虑症疗效显著。
本文通过对所收录焦虑症患者的诊疗信息进行分析,探寻导师对焦虑症病因病机、辨证思路以及治疗方法的认识,总结导师从“气”“痰”“瘀”“虚”四纲分布及分层规律治疗焦虑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方法
本课题依据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针灸中心神志科科研项目: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中医综合治疗焦虑症临床方案优化及疗效评价研究》,以无对照的病例回顾性研究为主,观察神志科2017年2月-2019年2月诊断并治疗8周焦虑症患者的诊疗资料,建立EpiData数据库录入系统,将人口学资料、四诊信息、临床症状、所属证候、治疗方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积分等资料录入数据库,对数据整合、筛选、挖掘后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以探讨导师分层论治思想及治疗规律。
结果
(1)人口学资料:焦虑症患者中以女性为多见,男女比例为1:1.65;年龄主要以41-65岁的中年患者为主(139,占50.91%),除了少年组以外,青、中、老年各组人群同样以女性患者居多。
(2)四诊信息:舌象中红舌(197次,占72.16%)、淡白舌(49次,占17.95%)、淡红舌(16次,占5.86%)、紫舌(7次,占2.56%)、绛舌(4次,占1.47%);苔象中腻苔(172次,占63.00%)、厚苔(138次,占50.55%)、白苔(78次,占28.57%)、黄苔(65次,占23.81%)、燥苔(27次,占9.89%)、少苔(16次,占5.86%),润苔(9次,占3.30%);脉中弦脉(153次,占56.04%),滑脉(128次,占46.89%),数脉(113次,占41.39%),细脉(70次,占25.64%),沉脉(37次,占13.56%),涩脉(26次,占9.52%),濡脉(19次,占6.96%)。
(3)症状分布:临床症状以心神不宁、心烦易怒、易醒、入睡困难、多梦、纳差、腹胀、敏感多疑、头晕多见。
(4)证型分布:痰热互结(157次,占57.51%)、肝气郁结(33次,占12.09%)、气郁化火(30次,占10.99%)、虚热上扰(26次,占9.52%)、心脾两虚(111次,占4.03%)、痰阻咽喉(9次,占3.30%)、瘀血阻滞(7次,2.56%)。
(5)四纲分布:气纲(63次,23.08%),痰纲(166次,60.81%),瘀纲(7次,2.56%),虚纲(37次,13.55%)。
(6)四纲与分层治疗分布:慢性焦虑中以痰纲(80次,70.80%)、虚纲(21次,18.58%)为主,非慢性焦虑以痰纲(86次,53.75%)、气纲(55次,34.38%)多见。
(7)穴位分布:百会、四神聪、神庭、印堂、足三里、三阴交六穴均使用147次,占100%;丰隆、太溪、太冲、神门、内关、太阳、风池、合谷、风府使用频率在50%以上。
(8)四纲中药物分布:气纲中柴胡、陈皮、白芍、川芎、厚朴、当归、郁金、枳实、香附、枳实为主要药物;痰纲中半夏、陈皮、枳实、茯苓、竹茹、黄芩、柴胡、石菖蒲为主要药物;瘀纲中丹参、当归、牛膝、赤芍、桃仁、红花、甘草为主要药物;虚纲中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夜交藤、枸杞子、麦冬、菟丝子、白术、酸枣仁、党参、龙眼肉、茯苓、生地黄、黄芪、远志、当归、甘草为主要药物。
(9)西药分布:使用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米氮平(59次,35.76%)、阿普唑仑(41次,24.85%)、文拉法辛(37次,22.42%)、艾司唑仑(36次,21.82%)、氟哌噻吨美利曲辛(34次,20.61%)、艾司西酞普兰(15次,9.09%)、氯硝西泮(12次,7.27%)、帕罗西汀(11次,6.67%)、舍曲林(10次,6.06%)、右佐匹克隆(10次,6.06%)。
(10)HAMA评分疗效评价分布:对273例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显示临床控制33例,占12.09%;显效180例,占65.93%;有效60例,占21.98%。
结论
1焦虑症在中年及女性群体发病率高。
2“气、痰、瘀、虚”四纲是焦虑症不同阶段的病理改变,气纲是焦虑症早期阶段,痰纲、瘀纲是焦虑症中期阶段,虚纲是焦虑症后期阶段。
3分层治疗以焦虑症病程及病情轻重为切入点,结合四纲辨证理论,对疾病进行分层辨证论治。
4在慢性和非慢性焦虑症中,四纲辨证均以痰纲患病率最高。
5尼莫地平法计算治疗8周后HAMA评分结果显示:范军铭教授“分层治疗”焦虑症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