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何氏血竭膏贴敷治疗糖尿病足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为此种治疗方法今后在临床中的推广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间在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周围血管病科接受住院治疗并符合糖尿病性足病(脱疽--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入组实验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后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贝复新凝胶外涂;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何氏血竭膏贴敷治疗,均持续1个疗程(18天为一个疗程)。分别于第6d、12d、18d计算并记录各受试者不同时间节点的疮面愈合指数,观察记录疗程前后两组患者患肢肤温、疮面肉芽颜色、溃疡面积、溃疡容积、疼痛度、踝/肱比值等疗效性指标量化积分数值,运用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各指标量化积分变化,综合评定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及各项疗效性指标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疼痛积分、肉芽颜色积分和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减少,溃疡面积、容积较前缩小明显,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数日的治疗两组患者患肢皮肤温度较前稍有回升、ABI也得到了改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疗程中第6d、第12d及第18d的疮面愈合指数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不同时间节点疮面愈合指数存在时间效应(F=152.545,P=0.000<0.05)和分组效应(F=42.693,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3.102,P=0.05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总疗效相对比,观察组(96.67%)优于对照组(90.00%),经秩和检验得出Z=-2.547,P=0.01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两种治疗方案治疗糖尿病性足病(DF)均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但采用煨脓长肉、湿润疗法的何氏血竭膏贴敷治疗能在疮面上形成一个密闭的湿性愈合环境,可有效缓解患者疮周疼痛,改善疮面基底肉芽情况,促进疮面的愈合,其总疗效要高于贝复新凝胶外涂组,值得临床推广。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间在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周围血管病科接受住院治疗并符合糖尿病性足病(脱疽--气血两虚络脉瘀阻证)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入组实验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后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贝复新凝胶外涂;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何氏血竭膏贴敷治疗,均持续1个疗程(18天为一个疗程)。分别于第6d、12d、18d计算并记录各受试者不同时间节点的疮面愈合指数,观察记录疗程前后两组患者患肢肤温、疮面肉芽颜色、溃疡面积、溃疡容积、疼痛度、踝/肱比值等疗效性指标量化积分数值,运用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各指标量化积分变化,综合评定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及各项疗效性指标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疼痛积分、肉芽颜色积分和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减少,溃疡面积、容积较前缩小明显,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数日的治疗两组患者患肢皮肤温度较前稍有回升、ABI也得到了改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疗程中第6d、第12d及第18d的疮面愈合指数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不同时间节点疮面愈合指数存在时间效应(F=152.545,P=0.000<0.05)和分组效应(F=42.693,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3.102,P=0.05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总疗效相对比,观察组(96.67%)优于对照组(90.00%),经秩和检验得出Z=-2.547,P=0.01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两种治疗方案治疗糖尿病性足病(DF)均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但采用煨脓长肉、湿润疗法的何氏血竭膏贴敷治疗能在疮面上形成一个密闭的湿性愈合环境,可有效缓解患者疮周疼痛,改善疮面基底肉芽情况,促进疮面的愈合,其总疗效要高于贝复新凝胶外涂组,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