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促使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互联网给予公益事业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与便利性,网络降低了受众参与公益的门槛,并与公益紧密结合,进而催生了互联网微公益这一新型公益模式。互联网微公益的受众较之前更加广泛,其不仅吸引了众多企业及明星的纷纷加入,更重要的是平凡的个体有了能够参与公益的机会,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态度与行为。互联网微公益改变了过去社会公众对于公益的看法,缩小了公益与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促使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互联网给予公益事业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与便利性,网络降低了受众参与公益的门槛,并与公益紧密结合,进而催生了互联网微公益这一新型公益模式。互联网微公益的受众较之前更加广泛,其不仅吸引了众多企业及明星的纷纷加入,更重要的是平凡的个体有了能够参与公益的机会,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态度与行为。互联网微公益改变了过去社会公众对于公益的看法,缩小了公益与公众间的距离,促进由精英阶层主导的传统公益向人人皆可参与的全民公益转变。
本论文通过对“蚂蚁森林”受众进行多维度分析,并对传播效果进行考察,针对其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期为互联网微公益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受众角度及狭义传播效果角度出发,将“蚂蚁森林”在传播中的受众及作用于受众的传播效果作为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对互联网微公益传播进行了试探性的研究。在对互联网微公益的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并结合对互联网微公益传播中受众行为进行调查的实证研究以及通过深度访谈进行分析,从受众参与互联网公益传播的机制、动机以及效果几方面进行了探讨,对互联网微公益中的受众行为与效果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基于对“蚂蚁森林”受众及传播效果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互联网微公益传播的发展方向,将受众、传播渠道、内容与形式作为重点来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传播框架来调动受众参与互联网微公益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互联网微公益的可持续发展。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运用了焦点小组、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笔者通过收集整理与互联网公益、微公益、受众与传播效果相关的学术论文、文献期刊、学术专著及网络文献形成对受众参与互联网微公益传播发展情况的客观认识,然后结合受众参与互联网微公益“蚂蚁森林”传播行为的调查问卷以及随后的深度访谈来了解和具体分析受众参与互联网微公益传播的方式、动因和效果。
其他文献
基层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干部队伍当中数量众多、根基庞大,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基石,是国家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此外,基层干部直接与老百姓接触,其一言一行都直接关乎政府形象,接受群众的监督也更直接和广泛。新媒体时代,基层干部媒介认知与使用能力不仅关系其工作能力,更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 自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①中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来,各省、市不断加大普及力度,工作成效显著。习近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历来以文化资源丰富著称,但是近年来“非遗”的保护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主要依赖农民之间的口口相传,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民离开土地,“非遗”的传承失去了以往的土壤;其次,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促进西方文化的传入,挤压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
一直以来,乡村治理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在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计划的大背景下,这一话题更是各学科的显学。本文将以南方某省王村新农村建设实地考察材料为对象,从乡村传播的角度,以传播仪式观为切口,探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在场”问题。文章通过对乡村仪式性事件“村神在场”、“村民在场”和“精英在场”三个维度的分析,赋予“在场”概念的全新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乡村治理过程中体制外内生性制度与体制内嵌入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视频网站的社交化特征逐渐凸显。受众在信息传播这一环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满足受众参与信息内容传播与制作的要求,各大网站相继推陈出新,寻找适应受众需求的传播模式。弹幕视频这一新兴的视频网站分支应运而生。弹幕视频最初只是ACG文化爱好者的集结地,随着ACG圈子的扩大,弹幕开始与传统的视频网站合作,形成发弹幕的专业视频网站,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我国专业弹幕视频网站哔哩哔哩的受众
随着“她经济”的崛起,女性逐渐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主力军,社会分工的重置也使得女性在经济上更加独立,越来越多的女性以独立的态度去工作和生活,不断探索自我,自由选择爱与事业,这种女性自我认知的变化带来了传播环境的改变,关注独立女性的广告越来越多,它们鼓励女性打破束缚,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追求自我。独立女性广告的传播度和影响力不容小觑,而广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一种代表性媒介,其与社会文化之间相互影
图像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符号,它的发展一直以来广受关注与讨论。传播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得以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虽然图像与传播几乎一直与人类同在同行,但图像往往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出现,上升到理论研究层面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了图像生产与传播的速度,改变了其图像生产与传播的方式。“洗图”图像概念的提出与讨论,是对目前自媒体图像生产与传播现象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整个互联网图像发展研究的一次
一直以来,在传播学及品牌传播研究领域,习惯于从整体中抽取“和”的认知,以线性的方式思考问题,强调事物的可分解性。这种思维模式在广告中尤为典型,企业在开展广告宣传的时候总是倾向于找到一个主题概念,一个差异化卖点,一个核心价值……,后续工作全部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时代在变,随着技术发展助推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技术链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品牌传播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
AI作为近十几年科技发展的一股强势动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科技浪潮,尤其以中美两国的人工智能为首,发展势能强劲而又各有不同。因此,了解目前国际社会上的人工智能元首——中美两国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和倾向对于了解未来人工智能发展走向至关重要。本文借助评价理论体系中的态度资源系统理论,以《人民日报》、《纽约时报》为样本,选取近五年来两国有关人工智能的新闻文章,对其中的词语、语句进行编码,最终得到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时代到来,各国都日益注重对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试图通过传播国家文化形象来促进国际地位的提升。因为文化是最深入人心的,所以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形象的传播效力。因此,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载体至关重要,不同的媒介呈现国家文化的方式和效果各不相同,传播国家文化形象的效果也不同。历史文化纪录片因为其独特的纪实属性和人文历史性,在还原历史的同时,也将本国的民族传统、文
本文以中国“吃播”网络亚文化为研究对象,从“吃播”的发展以及社会语境、具体亚文化表现特征、生产意义以及“吃播”网络亚文化未来的发展困境和突破几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界定与“吃播”的相关基本概念,梳理我国“吃播”的发展历程,剖析“吃播”所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语境。第二章将网络亚文化研究中的传统伯明翰学派理论与后现代亚文化理论兼收并蓄,以生活场景、新部落、场景为研究关键词,总结归纳出“吃播”网络亚文化的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