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降低现行羊毛织物二氯异氰尿酸盐(简称DCCA)-蛋白酶法防毡缩工艺中DCCA对环境的影响,文章首先筛选出一组羊毛DCCA低用量的DCCA-蛋白酶防毡缩工艺[即改进工艺:DCCA用量为1%(o.w.f),蛋白酶用量为2.5%(o.w.f)],并针对该工艺处理后羊毛损伤仍较大的问题,利用谷氨酰胺转氨酶(简称MTG)对改进工艺处理后的羊毛进行强力修复。通过对比高用量DCCA、低用量蛋白酶的现行工艺[DCCA用量为3.5%(o.w.f),蛋白酶用量为0.7%(o.w.f)]和低用量DCCA、高用量蛋白酶的改进工艺处理后羊毛的性能变化发现,经过改进工艺处理后羊毛织物的面积毡缩率虽然比现行工艺处理后的稍高,但是也已经达到了实用的“机可洗”要求。且与现行工艺相比,改进工艺可以显著降低纤维的强力损伤率:经过改进工艺处理后羊毛纤维的强力损伤率从现行工艺的36.47%降低到了27.23%。经过两种不同工艺处理后羊毛的润湿性能、白度、染色性能、织物风格等性能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通过对比改进工艺处理后羊毛经MTG补强前后的性能时发现:改进工艺处理后的羊毛试样经MTG处理,随着MTG用量的增加,羊毛纤维的断裂强力逐渐增大,且当MTG用量达到6%(o.w.f)时,纤维的断裂强力得到明显改善,强力损失从27.23%下降到18.15%。此外,MTG处理还可以使得羊毛的毡缩率进一步下降。羊毛的润湿性能、白度、染色性能、织物风格等性能在MTG处理后也发生了变化。通过蛋白质溶落速度、减量率、氨基酸分析、扫描电镜测试以及傅立叶红外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改进工艺对羊毛织物的防毡缩机制及MTG补强的原因。结果表明:DCCA对羊毛表面具有很强的改性效果。低浓度DCCA[DCCA用量为1%(o.w.f)]预处理即可明显提高蛋白酶处理过程中蛋白质溶落速度和处理后织物的减量率;羊毛氨基酸分析的结果也很好地证明了DCCA对蛋白酶水解的促进作用;SEM观测结果也显示出低浓度DCCA-蛋白酶处理后纤维表面鳞片已被剥离殆尽,DCCA-蛋白酶-MTG处理羊毛的SEM结果则显示出MTG可以弥补DCCA-蛋白酶工艺对羊毛纤维的过度刻蚀;红外光谱分析得出DCCA对羊毛鳞片的二硫键具有氧化作用,通过MTG处理前后改进工艺的红外光谱可以看出MTG的交联作用可使角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