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建国60年来中医肾藏象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全面反映肾藏象领域研究状况,概括60年研究发展过程的演变,提炼研究成果的理论创新。方法: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依据,以篇名为“肾”,主题为“中医”,检索1949年至2013年(截止2013年6月)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经标题及内容摘要判读,排除不相关及重复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分类,根据分类进行研读,系统梳理肾藏象60年理论传承与创新基本状况,对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等创新性理论成果进行提炼和论证。结果:一是经过对中医肾藏象相关文献检索、纳入和分类,初步建立了肾藏象现代研究理论文献汇总表;二是通过对文献研读梳理,形成肾藏象发展现状的专题述评;三是在展示近60年来中医肾藏象相关理论研究概况的同时,提炼出研究成果的理论创新。结论:中医学中肾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性腺、甲状腺等功能有关。中医肾本质不同于空间结构,而应该理解为功能单元。从“精水合一”的角度,主水和主藏精的统一是认识肾藏象的出发点,也是中西医学对肾认识差异的根本所在。干细胞与肾精无论在来源上或功能上均十分相似,用干细胞可以解释肾精的所有功能,肾藏精是干细胞与NEI网络功能的综合体现,肾藏精的内涵可能通过两类不同调节物质的节律性变化的自稳调节来实现。肾脏细胞膜上含有大量水通道蛋白,肾主水液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可能是水通道蛋白的正常表达。关于肾主生殖理论的研究,目前多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解释其理论机制。肾应冬是“肾主蛰”理论发生的前提,从“肾主蛰”推演出肾主封藏即是对机体中一切营养物质甚至生命活动本身的封藏。“肾应冬”的实验研究虽然不属于创新,但从实验学的角度诠释了“肾应冬”主要体现在“肾藏精”机能在冬季相对减弱,反映“藏”的特征。随着冬季时令的变化,与肾相关的人体生理机能会表现出与之同步的协调变化。有关肾主骨生髓理论,肾可能通过调节骨代谢来发挥“主骨”的作用。实验研究证明补肾方法能显著提高骨质疏松症大鼠骨骼的能量代谢。肾其华在发理论的研究多通过肾精不足证患者与正常人头发成分和超微结构的差异比较、补肾法治疗脱发的临床应用、补肾中药对动物皮肤毛发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等方面得到证明。现代研究发现,肾脏与内耳在组织形态、生理特性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病症有很大关联,对某些药物有类似反应,在抗原特性方面也有相关性。肾主耳理论的物质基础可能为铁、钙、锌、甲状腺素和醛固酮。“肾藏精”理论的发生是“肾藏志”的理论基础。“恐伤肾”的实验研究促进了对恐惧形成的脑机制以及恐惧损伤人体脏腑精气的微观机理的认识。关于命门学说,学者们对于命门部位及与肾的关系的认识仍争议较大,从现代研究角度对其物质基础也有不同看法。根据“肾藏精”、“精生髓”、“髓生血”等理论,可总结概括为“肾‐精‐髓‐血”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