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高达25%的人群处于病毒感染(Viral hepatitis)、酒精性(Alcoholic hepatitis)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等。肝脏疾病所引起的终末器官衰竭导致的死亡人数日益增加,多数情况下,肝移植(Liver translation)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肝脏脂肪变性、供体年龄、器官缺血时间和器官自我恢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目前,高达25%的人群处于病毒感染(Viral hepatitis)、酒精性(Alcoholic hepatitis)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等。肝脏疾病所引起的终末器官衰竭导致的死亡人数日益增加,多数情况下,肝移植(Liver translation)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肝脏脂肪变性、供体年龄、器官缺血时间和器官自我恢复能力等都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供肝则被贴上了“边缘”的标签。由于供体器官的短缺以及等待肝移植时患者死亡率的升高,这些边缘型供体器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与此同时,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功能障碍以及胆道并发症的几率也随之增加。胆汁是肝脏代谢的重要产物之一,可从另一方面反应肝细胞的状态,随着胆汁蛋白组学技术不断进步,胆汁中组成成分如细胞因子,有望成为肝移植术后判断移植物存活状态及术后并发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目前,我国大多数肝移植都放置胆汁引流管,在肝移植术后2小时内即可得到患者胆汁。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及时发现移植肝脏早期损伤,探讨胆汁中潜在的肝损伤标志物,及胆汁中细胞因子对肝移植术后肝损伤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6例原位肝移植患者。根据术后第1天ALT水平分的不同为轻度肝损伤组(ALT<500 U/L,10例)和重度肝损伤组(ALT>500 U/L,6例)。收集两组患者肝移植术后胆汁引流管中第1、3、5、7天的胆汁,应用MILLIPLEX(?)高通量多因子检测技术测定胆汁中17种细胞因子水平(Fractalkine、sCD40L、IL-4、IP-10、MIP-α、MDC、FGF-2、IL-1β、IL-2、IL-17A、IFN-γ、VEGF、G-CSF、IL-15、IL-8、IL-6、TGF-α)。在R语言软件中,对胆汁中细胞因子和临床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并对胆汁细胞因子进行GO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临床指标与胆汁细胞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评估胆汁中细胞因子及临床相关指标对肝移植术后肝损伤的预测价值。结果:术后第1天,与轻度肝损伤组相比,重度肝损伤组胆汁中的细胞因子Fractalkine(Z=-2.828,P=0.003)、sCD40L(Z=-2.850,P=0.008)、IL-4(Z=-2.398,P=0.017)、IP-10(Z=-2.475,P=0.023)和MIP-1α(Z=-1.844,P=0.043)表达水平更高,且均有统计学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肝移植术后第1天,AST、ALT和LDH分别与胆汁中多种细胞因子呈正相关(P值均<0.05)。Fractalkine、sCD40L、IL-4、IP-10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3(0.812~1.000)、0.833(0.589~1.000)、0.858(0.623~1.000)、0.850(0.655~1.000),提示术后第1天胆汁中Fractalkine、sCD40L、IL-4和IP-10水平对肝移植术后肝损伤程度有明显预测价值。PCA结果显示,肝移植术后第1天胆汁中细胞因子结合临床指标可以将肝移植术后轻度与重度肝损伤患者较好地进行区分。GO分析结果表明,胆汁中细胞因子与外部刺激的正反馈调节、细胞趋化性、受体配体活性、细胞因子活性、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相关。结论:肝移植术后第1天胆汁中Fractalkine、sCD40L、IL-4、IP-10和MIP-1α的水平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肝损伤水平,胆汁中Fractalkine、sCD40L、IL-4和IP-10可能是提示肝移植术后肝损伤潜在的标志物,细胞因子联合临床指标能更好的预测肝移植术后肝损伤的程度,并为预测肝移植患者术后肝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老年共病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本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某三甲医院60岁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342例,其中男性175例,女性167例。根据患者入院期间所记录的身高、体重,通过公式: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得出每位研究对象的BMI后,依据BMI<18.50kg/m2与18.50≤BMI<24.0
目的:探讨总MRI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负担与房颤相关性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09月至2021年0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TOAST病因分型筛选出与房颤病因相关的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患者181例。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及常规实验室检查等。入院后同时进行颅脑MRI的“
背景及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影响运动和认知能力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明显下降导致大脑多个神经环路功能异常,包括黑质-纹状体、额叶-纹状体途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有效的神经调控治疗技术。不同的刺激
背景: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同时它也在老年痴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痴呆又分为不同的亚型,每种亚型的发病机制也很复杂,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临床亚型,尽管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对血压与AD之间关系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血压和AD之间的关系仍存在很大的争议,尚不能明确高血压是否为AD的危险因素。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高血压病、具体的血压值与
目的本研究应用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和常规手段两种方法监测与评估儿童严重脓毒症血流动力学变化,指导脓毒症早期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比较采用两种方法患儿治疗反应、疗效、并发症等,探讨USCOM在儿童严重脓毒症初始复苏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医生应用USCOM精准监测重症患儿血流动力学并指导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单中心、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选择自2018年9月1日就诊于青岛大
目的:探讨外用红色诺卡氏菌细胞壁骨架-红卡(Nocardia rubra Cell Wall Skeleton for External Use,Nr-CWS)治疗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持续性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免疫效果,为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方式及数据支持。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妇科诊治的110例
目的:1.通过对后Pilon骨折累及的后踝相关组织结构进行解剖,探查下胫腓后韧带于Volkmann结节覆盖范围;根据后Pilon骨折Klammer分型,其影像学测量数据与解剖相关数据进行对比;根据得出的结论,得出后Pilon骨折依据Klammer分型其后踝具体的固定方式。2.运用解剖部分得出结论,探讨后Pilon骨折每种Klammer分型下对后踝骨块固定方式的选择,以达到较为满意的远期愈后。方法:
目的:通过基因芯片筛选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乳腺癌相关的lnc RNA,研究其在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相关细胞功能实验,初步探讨lnc RNA在ER阳性乳腺癌中可能发挥的生物学功能,为寻找新的lnc RNA作为ER阳性乳腺癌的生物标志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40组自2020年1月至10月由烟台毓璜顶医院乳腺外科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
背景与目的:早年间相关文献报道的同时性多原发肺癌(s MPLC,simultaneous 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属于较少见肺癌疾病类型。但近些年来,其发病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本研究对115例s MPL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总结归纳,探讨多原发肺癌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基因检测在多原发肺癌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相关预后情况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方
目的本研究通过测量青岛与北京地区的健康成年人腰椎体积骨密度,探讨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人群腰椎骨密度的性别、年龄及地区差异,以获得更多健康人群的腰椎骨密度信息,对骨质疏松症的发现及干预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青岛市立医院和北京积水潭医院行腰椎CT扫描的健康体检人群共899例。纳入标准:在体检医院所在地区居住5年以上;年龄20-79岁;体重指数:18.5≤BMI<24。排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