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对儿童严重脓毒症初始复苏治疗的应用价值探讨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1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应用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和常规手段两种方法监测与评估儿童严重脓毒症血流动力学变化,指导脓毒症早期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比较采用两种方法患儿治疗反应、疗效、并发症等,探讨USCOM在儿童严重脓毒症初始复苏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医生应用USCOM精准监测重症患儿血流动力学并指导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单中心、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选择自2018年9月1日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的严重脓毒症患儿为研究对象,研究截至2020年10月31日。所有患儿入院后随机选择USCOM或常规手段进行监测和评估病情。诊断标准、复苏达标标准和治疗方案参照《儿童脓毒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诊治专家共识(2015版)》[9]。采用USCOM监测患儿为观察组,采用常规手段监测患儿为对照组。研究最终共纳入69例患儿,其中观察组35例,对照组34例。记录两组患儿初始治疗前后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PH、血乳酸水平、复苏液体量;记录两组患儿初始治疗6h期间复苏液体量、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尿量。记录观察组治疗前,治疗1小时、2小时、4小时及6小时(记录T1、T2、T3、T4、T5)获得的各时间点HR、CI、SVRI、SVI、FTc、SMII。记录两组并发症、危重症评分(PCIS评分和SOFA评分)、6h复苏达标率、PICU平均住院日、死亡情况。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结果(1)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感染部位和来源、病原学检查阳性率、PCIS评分、SOF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患儿治疗前HR、RR、MAP、Lac、p H、CRP无显著差异(P>0.05);初始治疗6小时后,两组患儿HR、RR、Lac、CRP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MAP、p H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治疗6小时后,观察组HR、RR、La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治疗6小时后,MAP、p H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观察组患儿初始治疗不同时间点USCOM监测指标变化:观察组在T1、T2、T3、T4、T5监测HR逐渐降低,CI、SVRI、SVI、FTc、SMII逐渐升高,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儿初始治疗期间复苏液体量、血管活性药物及尿量变化:观察组复苏液体量为50.39±12.09 ml/kg,对照组复苏液体量为56.39±9.97ml/kg,观察组的复苏液体入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肾上腺素使用人数9人(25.7%),对照组17人(50.0%),观察组肾上腺素用量为0.776±0.348 mg/kg,对照组为1.285±0.459 mg/kg,观察组肾上腺素的药物使用人数及药物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去甲肾上腺素的药物使用人数为22人(62.9%),对照组为21人(6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量为1.370±0.348 mg/kg,对照组为0.866±0.404 mg/kg,观察组的去甲肾上腺素使用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尿量4.48±0.95 ml/(kg·h),对照组尿量3.79±0.78 ml/(kg·h),观察组尿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患儿初始复苏治疗后PCIS及SOFA评分比较:两组患儿经初始治疗后重症评分均有好转,观察组PCIS为86.03±4.495分,对照组为83.50±5.5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OFA为3.66±1.392分,对照组为4.32±1.66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始复苏治疗后,PCIS评分改善更加显著,SOFA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但这种改善尚不具统计学意义。(6)两组患儿并发症、复苏效果及预后比较:两组均有并发症发生,但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例数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儿6h复苏总体达标率为56人(81.12%),其中观察组患儿6h液体复苏达标率为32例(91.4%),对照组为24例(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U平均住院时间为16.5±5.14天,对照组为20.91±5.9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死亡病例共9例(13.0%),其中观察组4例(11.4%),对照组5例(14.7%),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监测指导下的初始复苏治疗,复苏液体量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更少,临床症状显著改善,6h复苏达标率更高,PICU住院时间更短,但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2.精确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在严重脓毒症初始复苏治疗中十分重要,USCOM与常规监测手段均能指导初始复苏治疗,但USCOM实时获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为临床判断血液循环状态,精准实施诊疗提供更可靠依据。3.超声心输出量监测仪(USCOM)具有无创、经济、操作简便、准确性及重复性高等优点,提供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能够反映心功能及外周循环情况,对评估病情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危重型肺动脉瓣狭窄(CPS)是严重危害儿童生命健康的先天性心脏病。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BPV)是目前治疗CPS的首选方法,然而CPS介入治疗技术难度高,国内仅少数医疗中心常规开展CPS介入治疗。本研究旨在评价本中心PBPV治疗CPS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总结临床经验,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20年6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
目的研究1型糖尿病(T1DM)儿童青少年乳糜泻(CD)相关抗体,了解CD相关抗体情况,以及与生长发育、CD相关症状和代谢等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儿科诊治的76例T1DM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长)、体重、糖尿病病程、胰岛素用量(精确到0.01U/(kg·d))、胰岛素治疗方式等;记录患儿腹痛、腹泻、腹
第一部分极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目的:通过测定极早产儿生后24h内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分析极早产儿出生时维生素D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自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入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极早产儿(胎龄<32周)单胎100例
目的: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重要病理特征。多项研究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及其相关信号通路可能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和功能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已有研究在动物和细胞水平中证实了EGFR基因表达在PD发病机制中的作
第一部分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合并宫外发育迟缓的高危因素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临床资料,探讨早产儿NEC合并宫外发育迟缓(Ex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EUGR)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21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01例NEC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
目的系统总结小儿庞贝病(PD)的临床和基因突变特点及规范酶替代治疗(ERT)的宝贵经验,为PD的早期识别、诊治及预后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及PICU 2016年12月至2021年3月收治确诊为PD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年龄分为婴儿型庞贝病(IOPD)组及晚发型庞贝病(LOPD)组;同时根据是否应用人重组酸性α-葡糖苷酶(rh GAA),分为ERT组和无ERT组,ERT组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老年共病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本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某三甲医院60岁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342例,其中男性175例,女性167例。根据患者入院期间所记录的身高、体重,通过公式: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得出每位研究对象的BMI后,依据BMI<18.50kg/m2与18.50≤BMI<24.0
目的:探讨总MRI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负担与房颤相关性卒中患者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09月至2021年0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TOAST病因分型筛选出与房颤病因相关的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患者181例。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及常规实验室检查等。入院后同时进行颅脑MRI的“
背景及目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影响运动和认知能力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明显下降导致大脑多个神经环路功能异常,包括黑质-纹状体、额叶-纹状体途径。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有效的神经调控治疗技术。不同的刺激
背景: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同时它也在老年痴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痴呆又分为不同的亚型,每种亚型的发病机制也很复杂,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临床亚型,尽管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对血压与AD之间关系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但血压和AD之间的关系仍存在很大的争议,尚不能明确高血压是否为AD的危险因素。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高血压病、具体的血压值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