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华中、西北、西南等地野生香菇分离物和部分在全国广泛应用的栽培菌种共28个菌株为样本,用交配型分析、OWE-SOJ技术鉴定了菌丝原生质体单核体和孢子单核体的交配型,并对各类交配型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首次系统地证实,在香菇中无论是菌丝原生质体单核体还是孢子单核体,也无论是野生菌株还是栽培菌株,交配型因子分离与理论预期相偏离都是一种在统计学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同时,还通过单-单杂交、双-单杂交、亲本-重组型正反交子代的遗传分析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的集团分离分析(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Bulked Segregated Analysis,AFLP-BSA),对交配型偏分离现象的遗传基础进行了探讨。所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交配型因子偏分离的表现及其统计学意义 (1) 在供试28个菌株中,除1个分离了56个菌丝原生质体单核体仅获得1种交配型的核外,其余27个均获得了两种交配型。x~2测验表明两种核型的比例偏离1:1平衡状态的有17个,占供试菌株总数的61.71%。在17个结实的供试菌株中,担孢子交配型发生偏分离的菌株有11个,占总数的64.71%。 (2) 根据x~2测验的结果,菌丝原生质体单核体比实得比例偏离1:1预期比例的,12个栽培菌株中有8个,占供试栽培菌株总数的66.67%。16个野生菌株有9个,占供试野生菌株总数的56.25%。在11个担孢子交配型发生偏分离的菌株中,栽培菌株有9个,供试栽培菌株总数的75%,野生菌株2个,占供试野生菌株总数的40%。菌丝和孢子两类交配型偏离程度,均为栽培菌株高于野生菌株。 (3) 担孢子的分离除4种担孢子的理论分离比为1:1:1:1这种情况外,还有理论预期均为1:1的2种亲本型担孢子间、2种重组型担孢子间及亲本型和重组型担孢子之间等3种情况。统计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7个菌株中,4种情况均不偏离理论预期的有6个菌株,占供试菌株总数的35.29%。其中栽培菌株仅3个,占栽培菌株总数的25%,野生菌株中也有3个,占野生菌株总数的60%。在11个发生偏分离的菌株中,3类不偏离、1类偏离有2个,2类不偏离、2类偏离的有5个,3类偏离、1类不偏离的有3个。此外,还有1个仅分离到2种亲本交配型担孢子的极端偏分离的菌株。在大多数偏分离的菌株中亲本型孢子数量总是多于重组型孢子。 2、交配型因子偏分离现象的遗传基础 (1) 观察表明,交配型因子偏分离与菌落形态、培养条件及单核体间交配反应特征无关:不同菌株两种交配型的原生质体单核体在菌落形态上有较大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