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酸和RGD修饰氧化铁纳米探针靶向非小细胞肺癌的MR分子成像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y1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不同靶向分子修饰氧化铁纳米探针的合成、表征、修饰及其作为MR分子探针在非小细胞肺癌MR成像中的应用。方法采用简易的温和还原法,以聚乙烯亚胺(PEI)为稳定剂合成PEI-Fe3O4纳米颗粒,再经聚乙二醇(PEG)修饰连接叶酸(FA),最后得到FA-PEG-PEI-Fe3O4纳米颗粒;同时,以柠檬酸盐为稳定剂,通过水热法合成超微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USPIO),以PEG为模板进行RGD靶向修饰,合成靶向分子探针RGD-PEG-USPIO。运用X线衍射(XRD)实验、磁共振氢离子质谱分析(1H NMR)、热重分析(TGA)、透射电镜(TEM)等方法对靶向材料进行表征;采用HE染色、MTT细胞毒性测试评估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通过普鲁士蓝染色、TEM观测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OES)评价细胞特异吞噬能力;通过肺癌H460及A549细胞成像及裸鼠荷体瘤成像观察材料的靶向性及MR成像效果;最后,通过肿瘤普鲁士蓝染色观察铁颗粒,ICP-OES铁元素定量测定分析材料的生物分布情况。结果(1)通过温和还原法合成的FA-PEG-PEI-Fe3O4纳米颗粒形态规则,核心粒径为8.9 nm,该纳米颗粒具有较强的T2负性增强效应。T2弛豫率高达440.01mM-1S-1,可用作分子影像学MR诊断中的T2造影剂。MR细胞成像结果显示随着Fe浓度的增加,细胞的MRI信号值均逐渐降低,在相同的Fe浓度下,靶向纳米材料处理后肺癌H460细胞的T2WI成像信号值要明显低于FA阻断组。裸鼠荷体瘤成像显示在注射材料后0.35-1.80 h,靶向组肿瘤信号值显著低于阻断组。注射后0.80 h后信号值开始恢复。体内组织分布显示该靶向材料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2)通过水热法合成的RGD-PEG-USPIO纳米颗粒核心粒径为2.68nm,TEM观察颗粒无明显簇集,其T1弛豫率达到了1.41mM-1S-1。细胞普鲁士蓝染色、ICP-OES定量分析及TEM电镜观察均证实该靶向纳米探针对A549细胞具有良好的特异结合力。A549细胞成像中,各靶向组RGD-PEG-USPIO纳米颗粒孵育后细胞的T1WI成像信号强度高于非靶向材料PEG-USPIO组。尾静脉注射靶向材料RGD-PEG-USPIO后0.5h,肿瘤部位信号强度明显增高,在注射后0.5 h、1.0 h及1.5h,靶向材料RGD-PEG-USPIO组和非靶向PEG-USPIO组肿瘤信号强度均升高,但注射RGD-PEG-USPIO组信号升高明显,在注射纳米材料1.5h之后,信号强度逐渐降低,至注射后3 h两组信号强度基本恢复到注射前水平。结论(1)构建的FA靶向的FA-PEG-PEI-Fe3O4纳米探针对表达叶酸受体(FR)阳性的H460细胞及荷鼠瘤具有特异结合力。此靶向纳米材料可作为磁共振T2成像分子探针,实现对H460细胞及移植瘤模型的特异MR分子成像。(2)通过水热方法合成柠檬酸盐包被的USPIO,该纳米颗粒具有较强的T1增强效应,通过RGD-PEG修饰连接后得到靶向探针RGD-PEG-USPIO。该探针对肺癌A549细胞具有特异结合力,可作为磁共振T1加权成像靶向分子探针实现对其体内荷体瘤模型的MR分子成像。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出血性脑卒中是致残率和死亡率非常高的卒中亚型。脑出血后,脑内的血肿激发一系列的反应导致继发性脑损伤和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目前研究证实,铁离子介导的氧化损伤和细胞凋亡在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过量的亚铁离子可催化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大量自由基,继而引起氧化应激性损伤。该损伤常伴有周围组织的水肿,神经炎症以及神经细胞的凋亡。文献报道香芹酚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通过检测脑胶质瘤患者组织及血清中天冬酰胺内肽酶的表达水平,探讨血清中的天冬酰胺内肽酶作为一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对于脑胶质瘤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1)选择临床上诊断为脑胶质瘤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实验,明确脑胶质瘤组织细胞中是否存在AEP蛋白的表达。(2)选取初次诊断为脑胶质瘤的患者74例及正常对照人群30例,于治疗前提取血清,用ELISA法测定血清AEP浓度。结果
背景:目前膀胱癌常用诊断方法以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膀胱镜活检等方法为主。但临床上对于影像学检查评估膀胱癌分期及是否出现肌层浸润尚无统一标准。本研究将多种诊断方法进行联合分析,试图为膀胱癌T分期及肌层浸润情况找到一种无创且准确的方法。目的:评价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
目的:微创钢板接骨术(Minimal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对软组织的解剖与剥离少,保护骨折处生物学环境。临床研究表明,在应用MIPO技术于治疗肱骨干骨折时,可能会促进骨折的愈合。本实验通过研究MIPO技术对肱骨干血供和骨折愈合过程的影响,以及在MIPO技术中使用不同内植物,探讨MIPO技术对肱骨干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第一部分:通过对成人尸体标
目的构建并制备血管特异性启动子(Tie2)及早期生长应答因子1(Egr1)启动下人源性纤溶酶原5(K5)及人钠碘同向转运体(NIS)Lv-Tie2-K5-Egr1-NIS及其对照组Lv-Tie2-K5-Egr1-GFP及Lv-Tie2-GFP-Egr1-NIS慢病毒。分别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获得稳定干细胞系BMSC-K5-NIS、BMSC-K5-GFP及BMSC-GFP-NIS,体外实
目的:通过磁共振技术观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对患者大脑功能与结构的影响,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从而探讨PHN的发生发展机制,为评价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获取数据:选取17例左侧PHN患者和17例年龄、性别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弥散峰度成像(DKI)技术获取其相应的功能和结构数据;2.对比分析PHN患者大脑功能
近几年来,随着免疫学的进展,肿瘤与免疫之间的关系不断被揭示,肿瘤免疫治疗已经成为除手术、化疗外最重要的治疗手段。肿瘤多肽疫苗由于其化学性质稳定,结构明确,易于制备,毒副作用小,无潜在致癌性,因而成为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热点。肿瘤多肽疫苗是将肿瘤抗原或肿瘤相关性抗原蛋白中优势表位肽或结构域与辅助T细胞特异性表位(Th)表位融合构建成的一种蛋白疫苗。肿瘤多肽疫苗联合免疫佐剂能够激活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
目的:胰腺假乳头状实体瘤(SPT)为一种低度恶性肿瘤。目前对于SPT疾病的发生,组织来源等仍所知甚少,亦缺乏特异性的SPT相关肿瘤标志物。使用等重同位素多标签相对或绝对定量蛋白质组学(i TRAQ)方法,针对肿瘤蛋白质进行同位素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了解SPT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质。探讨SPT发病机制,并对其组织起源进行研究。同时寻求SPT特异性蛋白质作为其肿瘤生物标志物。方法:
背景和目的众多研究报道,N-Myc下游调控基因1(NDRG1)在不同肿瘤类型,如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前列腺癌,胰腺癌中起到抑制肿瘤侵袭和转移的作用。我们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下调NDRG1表达能明显促进CRC细胞发生上皮-间充质转换(EMT),从而增加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众多研究表明,发生EMT的肿瘤细胞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干细胞样特征。然而NDRG1是否能
PAK6(p21-activated kinase 6,PAK6)是p21-激活激酶家族的一员,是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自PAK6被发现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PAK6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近来研究揭示PAK6在睾丸、肝癌和前列腺组织中高表达。PAK6还可降低前列腺癌细胞对多西他赛的化疗敏感性及对放射线的敏感性。然而,有关PAK6在结直肠癌(CRC,Colorectal cancer)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