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BALB/C小鼠过敏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的动物模型,并予以银杏叶提取物及糖皮质激素药物干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是否可以显著改善过敏性鼻炎伴嗅觉障碍小鼠嗅黏膜的炎症反应,对过敏性鼻炎所致嗅觉障碍起到治疗作用,并寻找针对过敏性鼻炎所致嗅觉障碍的更加有效的治疗途径。研究方法:1、造模阶段:将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10只)。利用卵清蛋白对实验组小鼠进行造模,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卵清蛋白。造模后对各组小鼠的行为进行观察,并利用埋藏食物小球实验((buried foodtest, BFT)评估各组小鼠的嗅觉功能。2、实验阶段:用与上述相同的方法对小鼠进行造模,选取过敏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的小鼠30只,将其分为三组:组1给予地塞米松和大剂量银杏叶提取物(n=10);组2给予地塞米松和小剂量银杏叶提取物(n=10);组3仅给予地塞米松(n=10)。腹腔注射给药,每日一次,连续给药两周。3、分别于第一周末和第二周末,再次通过埋藏食物小球实验测试各组小鼠的嗅觉功能,然后每组随机选取5只小鼠处死,取嗅黏膜观察其形态结构的改变,提取小鼠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比较血清中细胞因子IL-4、IFN-γ、caspase-1的检测结果。研究结果:(1)10只实验组小鼠在激发后均出现流涕、喷嚏、搔鼻等典型变应性鼻炎表现。对照组小鼠偶见搔鼻,无明显流涕、喷嚏症状。(2)造模结束后,对照组小鼠均可在300s内找到食物小球(平均时间57.67秒),而实验组小鼠有6只未在规定时间内找到食物小球(平均时间214.70秒)。(3)治疗1周后,组1小鼠中有2只在规定时间内找到了食物小球,组2中有1只在规定时间内找到了食物小球,而组3小鼠均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找到了食物小球。治疗2周后,组1中有2只小鼠在规定时间内找到了食物小球,而组2、组3小鼠均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找到了食物小球。(4)各实验组小鼠嗅黏膜下组织间质水肿,组织中均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但组3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最为明显,一些嗜酸性粒细胞正通过上皮向鼻腔游出;各组小鼠嗅黏膜均可见杯状细胞扩大,部分有破裂。(5)各组caspase-1水平第二周较第一周均有显著提高。第一周末,三组间caspase-1均无显著差异;第二周末,组1与组3之间、组2与组3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且组3小鼠caspase-1水平较高,但组1与组2之间无显著性差异。(6)各组小鼠IFN-γ水平第二周较第一周均有显著降低。第一周末,三组间IFN-γ均无显著差异;第二周末,三组间均有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组1小鼠IFN-γ水平最高,组2次之,组3最低。(7)组1及组2小鼠IL-4水平第二周较第一周明显降低,但组3两周无明显变化。第一周及第二周末,IL-4水平组1与组3之间、组2与组3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但组1与组2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其中组3小鼠IL-4水平较高。(8)各组IFN-γ/IL-4水平第二周较第一周均有显著降低。第一周末,IFN-γ/IL-4水平组1与组3之间、组2与组3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但组1与组2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其中组3小鼠IFN-γ/IL-4水平较低。第二周末,三组间均有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组1小鼠IFN-γ/IL-4水平最高,组2次之,组3最低。研究结论:1、通过卵清蛋白致敏和激发可以成功建立小鼠过敏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的动物模型。2、与单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相比,糖皮质激素联合银杏叶提取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过敏性鼻炎所致嗅觉障碍的治疗效果。3、银杏叶提取物对过敏性鼻炎所致嗅觉障碍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嗅黏膜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降低小鼠血清caspase-1水平、调节血清中IFN-γ与IL-4比值的途径,显著减轻过敏性鼻炎伴嗅觉障碍小鼠嗅黏膜的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