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大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拓荒者,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辩证理解,有着丰富的主体能动性思想,本论文就是关于李大钊主体能动性思想的专门研究。在前马克思主义哲学阶段,李大钊主要提倡主体的自由意志、创造精神,反对宿命论,认为“民彝”可以创造历史,主张只有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再造新文明,才能获得自由和实现人生之价值。表现为对主体的意志、精神能动性的强调,代表着一种与传统的宿命论相反的抗争奋进、创造未来的近代意识,但也表现出某种意志主义的倾向。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其主体能动性思想考察起点从“先验”的人的“应该”转换到了“现实”人的“是”,逻辑基础从以进化论、意志主义为基础,转变到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转变决定了其理论的走向。理论层面上,李大钊已经意识到社会历史领域有其“特种的理法”,他紧紧抓住“阶级竞争说”,用独特的方式解决“矛盾冲突”,把主体能动性与历史规律性进行整合,批判庸俗的经济决定论、宿命论,主张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应唤起主体的自觉性,在社会历史进程中进行“心物两面改造”。实践层面上,李大钊在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探寻历史主体的能动性,看到了中国民众势力的伟大;认为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工人阶级应作国民革命的先锋队,起领导作用;知识阶级作民众运动的先驱者,主动帮助、引导工人、农民阶级等进行革命;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体力量;妇女也只有积极参与革命才能获得自身的解放。李大钊的主体能动性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