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研究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7月至2008年2月行冠脉造影的相关资料齐全的患者114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为CHD组(指冠状动脉中主要一支血管狭窄程度于>50%)100例,,对照组14名为CAG结果正常者。然后根据1979年WHO关于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标准,将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22例)。另根据冠脉病变程度分组,分组标准如下:以一支或以上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为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同时将判定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Proudilit分级标准予以简化并与病变血管支数相结合,再分为:(1)轻度病变组24例(血管狭窄≤50%,单支管局限性病变);(2)中度病变组29例(单支或两支血管管状狭窄病变,任一支狭窄在50%~75%);(3)重度病变组47例(单支血管狭窄程度≥75%,或三支弥漫性病变)。详细记录上述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TC、TG、HDL、LDL、空腹血糖、Fib和DD测定值,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结果:1、冠心病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2、冠心病患者中AMI组(急性心肌梗死组)、U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SAP组(稳定型心绞痛组),AMI组Fib明显高于UAP组(P<0.05),而AMI组和UAP组DD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SAP组与对照组Fib、DD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3、AMI和UAP组检出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同时检出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阳性的患者均属于AMI和UAP组。4、各冠脉病变组Fib和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度病变组Fib明显高于中、轻度病变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轻度病变组Fib无明显差异(P>0.05)。轻、中、重度病变组间DD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5、冠脉轻、中、重度病变组Fib和DD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重度病变组Fib阳性率明显高于轻度病变组(P<0.05);重度病变组DD阳性率及Fib和DD两项均阳性的比率高于轻度病变组(P<0.05);轻、中度病变组DD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中、重度两组Fib和DD均阳性的检出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b和DD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具体结果:Fib(OR=42.638,OR95% CI=9.069~200.451),DD(OR=18.763,OR95%CI=4.230~83.230),另外从冠脉病变程度分析,两者均为冠脉重度病变的危险因素,具体结果:Fib(OR=6.657,OR95%CI=2.562~17.298),DD(OR= 16.802,OR95%CI=3.985~70.848),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冠心病患者Fib、DD水平明显升高,且升高程度与冠脉病变的稳定程度及冠脉病变范围和狭窄程度有关。2、联合监测Fib和DD对冠心病,特别是对急性冠脉综合症和重度冠脉病变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3、Fib、DD水平高于正常时,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冠脉重度病变的危险性明显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