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视感知觉训练与知觉眼位的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ongde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视感知觉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知觉眼位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确诊并行手术矫正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61例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8.89±2.49岁)。根据家长和患者的意愿,将患者分为训练组(34例)和观察组(27例)。训练组行视感知觉训练2个月,观察组不做任何训练。训练前后检查患者双眼视功能、近立体视锐度及知觉眼位偏移程度。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等级资料用率(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训练前,观察组与训练组分别有23例(85.2%)和26例(76.5%)患者具有同时视功能,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2月后,观察组与训练组分别有23例(85.2%)及33例(97.1%)患者具有同时视功能,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观察组与训练组融合范围分别为(12.7±10.2)°与(9.3±9.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6,P>0.05);训练2月后,观察组与训练组融合范围分别为(12.7±9.6)°与(17.9±7.9)°,观察组较训练前无明显变化(t=-0.07,P>0.05),训练组明显扩大(t=-5.55,P<0.0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4,P<0.05)。训练前,两组患者远立体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7,P>0.05)。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与2个月前相比,远立体视功能无明显变化(t=1.73,P>0.05),训练组患者远立体视功能较训练前明显好转(t=5.86,P<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7,P<0.05)。训练前,两组患者近立体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5,P>0.05)。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与训练组患者近立体视功能较训练前均明显好转(t=3.91,4.59;P<0.0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4,P>0.05)。训练前,观察组与训练组患者的水平知觉眼位偏移程度分别为(130.7±112.0)像素和(105.5±112.0)像素,观察组与训练组患者的垂直知觉眼位偏移程度分别为(16.3±12.2)像素和(16.6±23.6)像素,两组组间知觉眼位偏移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4,-1.06;P>0.05);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与训练组患者的水平知觉眼位偏移程度分别为(100.2±112.2)像素和(33.3±52.6)像素,观察组与训练组患者的垂直知觉眼位偏移程度分别为(16.1±18.3)像素和(5.4±4.9)像素,观察组知觉眼位偏移程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1,0.05;P>0.05),训练组知觉眼位偏移程度较训练前明显减小(t=4.29,2.75;P<0.0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24,-3.56;P<0.05)。结论:1.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存在双眼之间的不平衡及视觉中枢功能的缺损,这些情况在眼位矫正后仍然存在。2.相比于传统的眼位检查方式,知觉眼位检查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术后眼位的偏移程度,同时量化反映视觉中枢缺损程度。3.视感知训练可以修复视觉中枢功能并重建双眼视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存在上颌窦内改变进行上颌窦提升(maxillary sinus floor elevation,MSFE)的种植病例进行影像分析,探讨不同上颌窦内改变的影像识别及对MSFE种植并发症和种植疗效的影响。方法:筛选2011-2019年存在上颌窦内改变行MSFE种植病例95例,共141颗种植体的CBCT影像资料
研究背景: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其慢性病程及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的发病原理尚不清楚,目前被认为是一种以T细胞为主介导,多种免疫细胞共同参与的疾病。间充质干细胞(MSCs)通过发挥免疫调节功能参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已广泛用于细胞治疗,研究发现MSCs可以通过分泌IL-10、PGE2、IDO等抗炎因子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此外,MSCs还可以通
目的:1.采用卵清蛋白(Albumin,OVA)全身致敏和鼻部激发构建变态反应相关分泌性中耳炎的BALB/c小鼠模型;2.观察变态反应对于鼻腔-咽鼓管-中耳黏膜病理改变;3.动态观察变态反应迟发相主要细胞因子白介素5(IL-5)及中耳积液相关水通道蛋白5(AQP5)在中耳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变应原OVA全身基础致敏联合鼻内激发构建变态反应相关的分泌性中耳炎模型。选择清洁级BALB/c小鼠1
目的:通过对比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中人前梯度蛋白2(AGR2)与黏蛋白5AC(MUC5AC)的病理染色情况及相关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初步讨论AGR2在慢性鼻-鼻窦炎(CRS)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AGR2和MUC5AC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探讨CRS中黏蛋白产生的分子机制,为AGR2可能参与CRS黏液高分泌的调控提供佐证,为黏液高分泌相关疾病的靶向治疗
目的:1.明确变应性鼻炎患者舌下免疫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提供支持和指导意见。2.评价基于IMB模型的干预措施对提高变应性鼻炎患者舌下免疫治疗用药依从性、服药信念、自我效能和用药知识水平的影响。方法:1.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以及中国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评估单侧特发性突聋(ISSHL)患者的听力损失严重程度及前庭功能情况,探讨前庭功能及听力损失严重程度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耳内组的105名单侧特发性突聋患者,对纯音测听、听力损失分级、视频眼震图检查(VNG)、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视频头脉冲实验(v HIT)等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入院
目的:通过收集鼻内翻乳头状瘤(IP)和鼻息肉(NP)感兴趣区(ROI)内的能谱参数,应用统计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探讨能谱CT平扫定量分析对鼻内翻乳头状瘤和鼻息肉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8例鼻内翻乳头状瘤、26例鼻息肉的鼻窦CT能谱平扫数据,统计分析感兴趣区(ROI)内40-140keV间(每隔10个keV水平下)各单能量水平的平均CT值、能谱曲线斜率(K40-100keV)、有效原子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不同左室几何构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左、右心室结构和功能及PAS的改变情况,分析PAS与左室几何构型的相关性。方法:经多导睡眠呼吸仪(PSG)监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确诊为OSAS的患者137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体表面积,心率、夜间血压,次日晨行血糖、血脂及超声心动图检查。依据左室几何构型四分类方法将
目的: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门诊过敏性鼻炎病例的临床特征和主要过敏原,为今后更好的预防和治疗山西省过敏性鼻炎患者提供临床指导。方法:使用体外实验方法,对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进行特异性IgE抗体检测,选用EUROLINE Atopy(China)(IgE)检测试剂盒,按使用说明书逐步操作,检测患者血清中变应原特异性IgE抗体水平。门诊收集的数据分类整理在Excel表中
目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在肿瘤中的类型、密度和位置具有预后价值,TILs的不同评估方法也被开发出来。本研究旨在评估国际肿瘤免疫学生物预测标记物工作组(IBWG)提出的实体肿瘤TILs评估方法和Galon等提出的Immunoscore两种方法在喉鳞状细胞癌(LSCC)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比较两者对于LSCC患者的预测效能,并建立LSCC患者预后列线图。方法:回顾性收集7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