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青少年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的稳定性,以及基线心理亚健康状况与自伤、自杀心理/行为报告率及因病缺课率之间的关联,进而评价《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的反应性以及预测效度。方法以安徽省枞阳县某省级示范高中高一、高二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12月进行第一次调查(基线,T0),收回有效问卷1637份,之后又于次年(2010年)3月(T1)、6月(T2)、9月(T3)、12月(T4)共进行了4次随访。最终获得编号一致的有效问卷共732份,除3月份外,基线(T0)、6(T2)、9(T3)、12(T4)月4次横断面研究均进行了《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ASQA)调查,同时获得年龄、性别、每周运动次数等一般情况及生活行为方式状况;4次随访均进行了自伤、自杀心理行为及因病缺课情况调查。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随访时点高一、高二男女学生的生理、心理亚健康状态及新发亚健康状态的检出情况,分析基线一般情况、生活行为方式等因素对不同随访时点生理、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发生理、新发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影响因素。同时,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随访时点高一、高二男女学生自我伤害行为、自杀心理行为及因病缺课情况,分析基线不同心理病理症状数下自我伤害行为、自杀心理行为及因病缺报告率的分布差异。结果随访人群与失访人群比较,随访人群中高一年级、家庭所在地为乡镇所占比例较高,饮酒报告率较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T0、T2、T3、T4各时点生理亚健康检出率分别为18.4%、16.1%、10.9%、16.4%,心理亚健康检出率分别为17.9%、15.8%、6.4%、10.7%;T2、T3、T4时点新发生理亚健康的检出率分别为8.2%、5.6%、8.7%,新发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率分别为6.4%、2.7%、5.1%。4次调查中(T0、T2、T3、T4)总人群中有2.5%及2.0%分别持续处于生理亚健康状态和心理亚健康状态。T3、T4时点生理亚健康检出率高于心理亚健康检出率,T3时点生理、心理亚健康以及新发心理亚健康检出率最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T4时点女生生理亚健康检出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焦虑、自伤及生理亚健康是新发生理、新发心理亚健康的危险因素;城市户口、吃多有内疚感是生理、心理亚健康及新发生理、新发心理亚健康的危险因素;家庭所在地是县、市及心理亚健康分别是生理亚健康及新发生理亚健康的危险因素。大、小强度运动是亚健康及新发亚健康状态的保护因素。过去1年总自伤行为及≥4种自伤行为检出率分别为47.7%、14.6%; 1年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及自杀未遂报告率分别为10.5%、4.9%、1.2%;因病缺课率为0.16%。自伤、自杀报告率及因病缺课率各时点组间比较得出,T1时点≥4种自伤行为、自杀意念检出率及因病缺课率最高;T2时点总自伤行为检出率最高;T3时点因病缺课率最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报告率的性别差异为,女生自杀意念(T1、T2、T4)、自杀计划(T1)报告率均高于男生(P<0.05);男生(T1、T2)因病缺课率高于女生(P<0.05)。年级差异为高一年级总自伤行为(T1、T2)、≥4种自伤行为(T1)、自杀意念(T3)、自杀计划(T2)报告率均高于高二年级;高二年级因病缺课率均高于高一年级。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生及总体学生自伤、自杀及因病缺课多数时点报告率以及一年的报告率均随基线(T0)心理亚健康症状数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青少年亚健康状态有一定的持续性,暑假后(T3时点)亚健康以及新发心理亚健康检出率最低,提示亚健康状态的稳定性受学习压力的影响,也提示《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有较高的反应性。青少年学生自伤、自杀心理行为常见,随基线心理亚健康症状数的增加,自杀和自伤心理行为增加。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干预研究。MeSH青少年;健康状况;危险因素;问卷调查;随访研究;自杀;自我伤害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