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技术是人类自主地、能动地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方法,也是规范引导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客观有效进行的内在动因和制导力量,更是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实现双向互动、和合相生的中介与基础。正是凭借科学技术与人类实践的这种良性互动所引发的科技创新,才使得人类的实践活动能够在最无愧于人类生存本性和最适合于满足人类发展的根本利益基础上,不断催生出更高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同时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由传统的经验型、手工型向现代的科学型、知识型、信息型转化。正如恩格斯讲,随着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及其所引发的科技革命的完成,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也会不断改变自己的理论表现形式。事实上,马克思正是立足并反映新科技革命及其实践的最新成就,合理的吸收并利用了同时代思想家关于科技创新理论的一些有益的思想因素,并从中内在凝练与提升了自己的科技创新思想,使之获得了一次重大的理论跃迁,促进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创新理论体系的现代构建。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不断生成与完善的过程中,作为其一以贯之的内在灵魂与支点,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思想占据着核心地位、发挥统摄一切、思想内聚的重要作用。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产生是时代孕育的结果,是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的产物。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其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方法论支撑,两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为其提供了鲜活的现实素材。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羁绊,经过了反复的优化和发展,有着清晰的历史轨迹:萌芽于1844年手稿时期,形成于19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于《资本论》创作及其以后。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首先,马克思科学分析和界定了“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内涵,发现了技术创新和科学创新有着必然关联。其次,马克思阐释了科技创新是把“双刃剑”,科技创新不但有积极作用,还存在消极作用。最后,马克思提出了影响科技创新的三大因素,即市场需求的刺激、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动机的驱使、工人与资本家之间阶级斗争的驱动。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闪耀着耀眼的真理光芒,具有创造性、协作性、时代性、辩证性等诸多鲜明的特征。时至今日,马克思科技创新思想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我国进行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一是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理论指南。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弘扬科技创新精神,培育创新人才团队。二是为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健全科技创新制度,激发创新活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革除束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三是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启迪。要坚持不懈推进科技创新,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正确处理好创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科技创新生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