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新世作为标志着南极洲冰盖的建立与现代生物群落建立的重要过渡期,对该时期的古气候和古大气CO2浓度重建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中新世的古大气CO2浓度重建结果面临着精度低、分辨率不高的问题,地球化学与古植物学的重建结果在100-500 ppmv不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古植物学与多学科的交叉势在必行。随着新方法新模型不断涌现,对已有古大气CO2重建成果的植物群进行重建数据的更新是十分有必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41972010;4180200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lzujbky-2019-it1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新世作为标志着南极洲冰盖的建立与现代生物群落建立的重要过渡期,对该时期的古气候和古大气CO2浓度重建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中新世的古大气CO2浓度重建结果面临着精度低、分辨率不高的问题,地球化学与古植物学的重建结果在100-500 ppmv不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古植物学与多学科的交叉势在必行。随着新方法新模型不断涌现,对已有古大气CO2重建成果的植物群进行重建数据的更新是十分有必要的。利用新模型进行检验及结果更新以求获取更准确、更高精度的CO2浓度数据,这对于进一步解释中新世气候变化,解决遗留问题可提供宝贵的支撑材料。浙东地区新近纪植物群作为新生代保存较好的植物群落之一,以往主要使用气孔比率法重建古气候,存在方法单一、数据难以相互佐证等缺陷。因此,本文选取已被证明对大气CO2浓度较为敏感的Cunninghamia lanceolate、Quercus aff.delavayi、Machilus tiantaiense三种植物化石材料,通过碳同位素模型、光合气体交换模型两种新于气孔比率法的古气候重建模型对该区晚中新世10 Ma左右的三种植物化石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对该区古大气CO2浓度提供更精确的数据。其中,三种植物化石的碳同位素模型重建结果并不理想,可能是该模型并未考虑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间的不同同化速率所导致的。而光合气体交换模型的重建结果十分理想,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所得结果为385.81 ppmv,标准差为8.245;黄毛青冈(亲缘种)Quercus aff.delavayi所得结果为362.53 ppmv,结果的标准差为20.51;天台润楠Machilus tiantaiense所得结果为368.57 ppmv,标准差为10.632,最终得出浙江天台晚中新世10 Ma的古大气CO2浓度为374.23 ppmv,三种植物化石的光合气体交换模型重建结果分辨率远高于其他方法。通过对比多方法在同一地层植物化石的重建结果、分析各方法的优劣性,证明了光合气体交换模型在原理及结果上的优越性。各项数据的对比证明了比起气孔比率法于植物碳同位素模型而言,该模型在影响重建结果的变量的考虑上更为充分。更加科学地计算方式也使得该模型的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分辨率。此外,本文利用杉木化石以及采集自甘肃文县、陕西西安、云南昆明、浙江天台的现生杉木对细胞长宽比法的适用性及准确性进行了实践验证,发现细胞长宽比这一数值仅与古年均温一项气候参数拟合较好,与年均降雨量、相对湿度两项气候参数并无较好的相关性。最终,利用细胞长宽比法恢复出浙江天台晚中新世10Ma左右的年均温约在23°C左右。该值略高于其他方法所重建出的浙东地区晚中新世古温度。因此,该方法在古年均温的重建工作中具有一定研究潜力,但参数较为单一,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公式,增加其合理性。
其他文献
高温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与农业增产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子。多浆旱生植物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荒漠区,其耐热能力极强。在长期适应高温环境过程中逐渐进化出了自身独特的抗热机制,其体内蕴含着丰富的抗逆基因资源,但目前关于霸王耐热的生理机制和分子基础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霸王幼苗进行热处理,以期初步揭示其耐高温的生理机制,并进一步采用RNA-seq高通量
青藏高原是我国三大稳定积雪区之一,其积雪的异常变化会对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以及南亚的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另外,青藏高原也分布着我国重要的牧区,积雪研究对于牧区雪灾监测与预警至关重要。青藏高原也被称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和“第三极”,我国众多河流发源于此,是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河流的发源地,三江源就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藏高原同时也是世界上重要的中纬度高海拔山区积雪区,近来诸多研究
干旱是影响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长期生存在逆境下的植物经过漫长的适应过程,进化出了十分独特的抗逆机制,蕴含着丰富的抗逆基因资源。本课题组前期对西北荒漠区多浆旱生植物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离子转运等生理及相关功能基因方面,但在转录调控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分析霸王转录组数据发现,转录因子CL9880.Contig2All的表达水
目的:探讨RDW、LDH联合CA125、HE4在上皮性卵巢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20年6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科首次住院并手术的138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及208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所有病例均有术后病理证实良恶性并分期明确,且病历资料完整。使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别对上皮性卵巢癌与卵巢良性
目的:探讨卵巢癌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影响因素,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并予以评价,为降低卵巢癌术后VTE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2008年10月至2020年6月术后发生VTE的67例卵巢癌患者,与同期影像学明确术后未发生VTE的1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1、单因
目的:本文旨在回顾性研究105例晚期浆液性卵巢癌患者术前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联合癌抗原125(CA125)与其生存情况的相关性,探讨LMR联合CA125在晚期浆液性卵巢癌中的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9年6月该时间段中在甘肃省人民医院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的卵巢癌患者的病案资料,对符合本研究条件的105例晚期浆液性卵巢癌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术前淋巴细胞计
目的:分析不同肥胖指标与胃癌术后并发症间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采用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肿瘤外科住院收治的570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根据术前BMI将患者分为低体质量组、正常组、高体质量组,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术前临床病理及血液指标等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围术期死亡等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BMI是否为胃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第二部分
目的:1.评估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控制营养状态(Controlling Nutritional Status,CONUT)、那不勒斯预后评分(Naples Prognostic Score,NPS)三种营养评分系统与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2.对比三种营养评分系统,确定预测胃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5年预后生存的最佳
目的:通过研究临床病理因素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其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自2015年01月至2020年08月因子宫内膜癌住院并行子宫内膜癌全面分期手术的26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构建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列线图模型,评估预测模
目的:探索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建立可对其进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概率预测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进行治疗的192例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转移组及未转移组。使用R 4.0.3软件中的rms包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应用逐步回归的方法通过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