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主要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该病患病率在1/400-1/1000之间,该疾病患者多发病于成年期。据报道,在全球范围内,约400-600万人患有该疾病,而在我国也有约150万的该病人群。多囊肾病(PKD)因相关致病基因发生突变从而能够发生一些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即双侧肾脏会逐渐形成大量的椭球形或梭形囊肿,并不断地压迫正常的肾实质,最终导致肾脏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被破坏,从而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ADPKD最主要的发病原因是I型多囊肾病基因(PKD1基因)和Ⅱ型多囊肾病基因(PKD2基因)发生突变,而ARPKD最主要的发病原因是纤囊蛋白基因(PKHD1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引起肾脏上皮细胞的信号通路出现异常。目前除肾脏移植以外,临床上尚无公认的有效手段或技术能够完全治愈多囊肾病(PKD)。基因治疗被认为是该疾病的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方式或手段,通过基因递送技术,利用病毒载体或新型载体系统将目的基因递送至基因突变的器官,可能在治疗多囊肾病(PKD)中具有潜在的价值和意义。【研究目的】为了寻找有效的肾脏基因递送方法,本课题组建立了经肾实质肾盂注射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将肾实质注射方式与经输尿管肾盂逆行注射方式结合的新方法。【研究方法】通过使用经肾实质肾盂注射方式,本课题组将r AAV9病毒载体注入小鼠肾脏。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免疫染色和蛋白质印迹分析,本课题组评估了该方式的基因递送效率,同时还评估了该方式的安全性。【研究结果】本课题组观察到外源基因在注射肾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而在对侧肾脏的表达水平要低得多。在该研究中,本课题组还观察到在肝脏中存在外源基因的肾外转导。在注射r AAV9病毒载体的小鼠,其肝肾功能与未注射的小鼠相当。【研究结论】使用新建立的经肾实质肾盂注射方式注射r AAV9病毒载体,能够在安全范围内实现肾脏所需的外源基因表达,从而为肾脏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替代技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