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焦点,特别是十九大以来,“三农问题”又一次在报告中被提出。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实施对乡村治理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乡村治理不断发展的基础是“治理有效”。改革开放之后,乡村治理的主体在不断的发展,治理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乡村治理的体系也更为完善,然而在农村的现代化以及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乡村的治理结构问题相对突出,乡村治理的主体发展存在缺陷,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焦点,特别是十九大以来,“三农问题”又一次在报告中被提出。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实施对乡村治理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乡村治理不断发展的基础是“治理有效”。改革开放之后,乡村治理的主体在不断的发展,治理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乡村治理的体系也更为完善,然而在农村的现代化以及城镇化建设过程当中,乡村的治理结构问题相对突出,乡村治理的主体发展存在缺陷,结构上的不合理导致治理能力与现代化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为此,本文以湖口县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对湖口县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治理结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本文首先对基础概念做了一个定义性的介绍,对延展的相关概念给予了简单的说明,对本文所研究的治理结构问题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第二,针对湖口县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乡村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主要由于村党组织的领导并不具备核心的作用,自治的村民组织没有牢固的基础,乡村在治理的主体方面比较单一,彼此之间的关系十分的紊乱。对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基本认为是乡村的治理主体在意识观念上存在错位的情况,公信力的进一步衰减。第三,针对我国在乡村的治理结构上,对地方的乡村治理的成功经验进行了阐述,并进一步总结和分析。最后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完善乡村治理结构的相应建议,希望能够为乡村治理的提升、乡村振兴的战略推动提供一些参考。
其他文献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日本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由此南京国民政府开始了有计划地在国防工事、军备建设、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国防部署。在对国防区的划分中,逐步确定了国防的中心是以首都南京为中心的京沪杭一带。同时开始相应的国防工事(吴福线、锡澄线、乍平嘉线)的构建与修筑,在沪杭一线,国民政府出于拱卫南京和上海的国防需要,将国防工事修筑重点放在了杭州湾沿岸的乍浦、澉浦两地以及乍浦向北向西的平湖、嘉善等地
近年来,学术界对抗战文化的关注日益增加,相关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对浙西天目山地区的抗战文化,学术界鲜有人深入探讨。研究天目山抗战文化是深化浙江抗战文化史研究的需要。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第一部分阐述天目山抗战文化形成的基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国共两党的抗战文化政策和打击日寇文化侵略的迫切性是这一地区抗战文化产生的重要基础;浙江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浙西地方政权的重视
社区矫正对象是指在实施犯罪行为后,依法被判处非监禁刑,并在社会中接受监管、改造的罪犯。社区矫正的目的就是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适应水平对其矫正效果和预防再犯罪有着重要影响。身份认同整合是拥有多重身份的个体维持自我同一性的保护因素,可以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矫正人员”和“社区成员”两种身份之间的冲突,这有利于他们维持和谐统一的自我概念,在社会中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探究社
本研究以澳门教育和澳门中华教育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澳门教育历史沿革、澳门中华教育会历史发展进行系统回顾,分析总结澳门教育在公民道德教育、教师管理、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经验成果,突出体现澳门中华教育会在澳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功能,并为澳门教育发展指明未来路向。对澳门教育历史的回顾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澳门教育的背景;二是澳门官立教育、教会教育、华人教育、师范教育在近代化过程中的发展情况;三是新中国成立
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是当下大学生中较普遍存在的现象,个体因长时间和高强度使用社交网络,不可控制地在社交网络中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从而带来了较多心理苦恼和生理不适反应,严重影响了学业和心理健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状态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成人依恋是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状态和问题性社交网络使用有关。本研究从成人依恋的两个维度(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
1872年4月30日,《申报》在上海创刊,这是我国近代出版发行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份报纸,从1872到1949年,一共历经77年,这份报刊完整地记录了这段时间的社会状况、重大事件以及风土人情,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申报》在创刊号中,公开表示欢迎“骚人韵士”投稿,“概不取值”(1)。随着来稿件数不断增多,报馆于1872年11月11日,推出增刊《瀛寰琐记》,这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之一;
21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完成了建国以来的“十三个”五年计划,2021年又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从在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目标转变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已经开启。近年来随着各地关于美丽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相关政策以及发展和弘扬红色文化政策的陆续出台。赣南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我国红色文化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要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就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相结合。长期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持之以恒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解决我国相对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和方向不准问题。2018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
中国的“局部抗战”不仅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组成部分,在战争局势不断紧张的国际形势下,国共两党报刊均加大了对国际新闻的报道比重。这些国际新闻报道通过分析、研判国际局势,向读者介绍国际战况,激发人民参战热情,同时也向世界报道中国战事情况,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本文主要以局部抗战时期的政党机关报《红色中华》和《中央日报》为代表,选取两报1931年9月18日至1937年7月7
19世纪后期,平阴、肥城两县农村因受频发的自然灾害影响而陷入到“普遍贫困”中,是时基督教势力也进入该地,两县地方社会中形成了新的群体——教民。民教双方在精神信仰、争夺生存资源等方面的冲突愈演愈烈,为两地反洋教组织的建立提供了条件,当地的大刀会和拳会逐渐发展成为泰安地区一股较强的打教力量。到了世纪之交,鲁中地区反洋教活动渐入高潮,给平阴、肥城两县的治安形势带来挑战,“卜克斯案”便由此发生。该案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