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声传译,简称同传,是当今国际会议和商务谈判场合口译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同传以口头方式,用与讲话者几乎同步的速度,借助一种语言将另外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听众。它要求译员一边收听和分辨源语言讲话内容,一边在最短时间内快速预测、理解、记忆和转换源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语言学家丹尼尔·吉尔(Daniel Gile)通过多年对同传活动的观察与研究,认为同传是听力理解、记忆和组织译语这三种精力共同交织配合的过程,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总结出“同声传译精力分配模式”即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短期记忆(short term memory)+言语表达(speech production)+协调(coordination)。同声传译的一个重要特征为听说时差(ear-voice-span),也就是接收源语到输出目标语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在同传活动中这一时差只有短短几秒。这一过程中译员不仅要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完成言语表达,同时还要将随后的源语信息储存到短期记忆中。听说时差的限制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决定了同声传译实践中译员不会对源语结构进行较大的调整,否则将会导致两种情况:一是听说时差被延长,使得储存到短期记忆的信息量较多,记忆负担重,影响信息传达效果;另外,听力与分析环节花费较大精力导致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量减少,从而影响言语表达。“顺句驱动”原则便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按源语语序进行口译,缩短听说时差,减轻记忆负担,保证同传的连续性。本文以译者对探索频道纪录片《驱动未来:能源星球》(Powering the Future:The Energy Planet)进行的口译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该片由美国自然保育协会首席科学家森查杨(Dr.Sanjayan)博士主持,几乎包含了有关新能源的所有焦点话题,讨论人类该如何发掘干净、安全又永不枯竭的新型能源。此次口译实践采取“顺句驱动”原则指导下的同声传译方式进行,并以改译后的译文作为参照,分析原译中出现的断句及衔接等方面的问题,旨在总结心得,弥补不足,以期能够在口译方面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