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人肝癌组织中是否存在螺杆菌。2.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对肝癌细胞HepG2的空泡毒性、凋亡以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1.取30份新鲜的肝癌及癌旁组织标本,先行螺杆菌培养,而后分别用两对螺杆菌属特异的16S-RNA引物进行巢式PCR检测:用C97和C05引物作PCR第一轮扩增,用C97和C98引物作PCR第二轮扩增。对三份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对照组取自10例门脉高压的肝硬化标本和15例正常肝组织(10例肝囊肿、4例肝血管瘤和1例肝外伤)的冰冻标本。2.(1)以1.0×10~8CFU/ml的H.pylori菌液(菌株NCTC11637和NCTC11639)连续5倍稀释至3.2×10~4CFU/ml,不同浓度的菌液分别与肝癌细胞HepG2共培养24小时,观察细胞空泡毒性并计算50%感染单位(TCID50)。(2)以4.0×10~8CFU/ml的菌液连续10倍稀释至4.0×10~5CFU/ml,取菌悬液与HepG2共培养,并通过细胞计数、MTT法检测不同浓度两株H.pylori对细胞生长抑制情况;用AO/EB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H.pylori致HepG2凋亡的形态学改变;通过流式细胞仪、TUNEL检测不同浓度NCTC11637作用下的细胞凋亡率。(3)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CTC11637对HepG2的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1.30份肝癌标本中11份检出螺杆菌属基因,阳性率为33.3%。癌组织阳性的其癌旁组织也阳性,3份标本PCR扩增产物经测序鉴定,确定是幽门螺杆菌。肝硬化组2例阳性,阳性率为20%;与肝癌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肝组织阴性,与肝癌组和肝硬化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螺杆菌培养未培养出。2.(1)NCTC11637致HepG2的空泡变性作用明显,TCID50值为8.0×10~5CFU/ml。NCTC11639无空泡变性作用。(2)在培养的细胞中加入H.pylori的浓度为4.0×10~5时,36h内HepG2细胞的数量与未加H.pylori的对照组基本一样(P>0.05);当H.pylori 福建医科丈学2口00窦动吐去研芜全毕~必桩戈闷浓度增加,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开始减少(P<0.05);当H.Pylori浓度继续增加,细胞增殖受到抑制,且随浓度进一步加大,抑制效应愈大,各浓度之!’司有显著性差异(P<0.05);NCTCll637和NCTCll639两株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无显著性差异(P>0.05)。MTT与细胞计数结果相似。AO/EB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可见到H.pylori作用后的不同时期细胞凋亡形态。流式细胞仪、TUNEL检测NCTCI 1637作用下的H仑pGZ细胞凋亡率相似,H.Pylori浓度为4.OX105CFu/ml即促进细胞凋亡,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增加(P<() .05)。(3)Nc1’cl 1637在浓度大r等于4.0 xl护CFU/ml时促进细胞Bax的表达,抑制Bcl一的表达。结论:1.肝癌组织内存在螺杆菌基因物质,提示肝癌患者肝脏中可能同时存在螺杆菌感染。2.(1) H.pylori以浓度依赖方式诱导肝癌细胞HePGZ凋亡(2) H.pylori促进细胞Bax的表达,抑制BCI一2的表达,从而发挥其致细胞凋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