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水资源严重缺乏。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我国又是世界上第一灌溉大国,1999年灌溉面积已达到8亿亩。到2030年前后我国的粮食需求量将比现在提高50%左右,在耕地面积的拓展范围有限的条件下,灌溉面积的扩张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 我国在灌溉农业的发展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恶化等。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农业用水效率低下则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因素,以粮食生产为例,我国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用水是发达国家的2到2.5倍。而造成农业用水低效率的原因一是节水技术本身的落后,二是农业水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大量问题使得节水技术的发展和落实的激励机制缺位,并难以为节水技术的推行和贯彻提供制度安排上的保障。在现行农业水资源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中,尤以水权、水价和水市场等合理制度的缺乏和灌溉系统管理制度上的缺憾为突出。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运用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弈论等理论,探讨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对水权、水市场安排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的制度激励、水价制度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的经济激励、灌区管理制度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的经济利益主体以及节水技术的应用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经济分析做了研究,并对水权、水市场安排、水价改革、灌区管理制度改革以及节水技术供给与水资源利用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论和文献回顾,含第一、第二章。本部分提出了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介绍了研究思路与方法,并对前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 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框架部分,主要由第三章构成,该部分提出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和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以及如何实现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并提出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产权、市场和政府实现农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三部分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分析,包括第四、五、六、七章。首先对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两种手段的结合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分析,对我国水权、水市场理论进行了可操作方面的探讨。认为通过引入市场配置手段,水权的所有者才能通过有偿的市场进行水权交易,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权、水市场安排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制度激励。 然后本部分分析了水价制度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的经济激励,对我国现有水价制度弊端隐含的经济学原因进行了剖析,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价值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狭义的经济价值的基础上,忽视了水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导致对水资源的大量需求,引起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基于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价政策导向则应改变我国目前水价结构单一的现状,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接着本部分进一步对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保障因素进行分析,用产权制度创新的理论解释了自主管理灌排区在中国得以实践的根源,认为灌区管理制度为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经济利益主体;在自主管理灌排区框架下建立以用水者协会为核心,推行灵活多样的经营管理方式加强经营管理将取代原先的小型农村水利改革应成为农村水利工程改革的核心,集体水权向用水者协会过渡是一个必然选择。 最后本部分对节水行为的最终落实手段一节水技术一与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与分析,对有关节水技术应用的可行性以及节水技术应用制度与政策激励进行了经济分析和可持续评价;认为水权、水市场的建立,水价的提高,以及国家对节水的投资都会促进用水者协会或其他经济利益主体对节水技术的应用,从而最终导致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上述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的最后部分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创新政策建议如下: 1、由于水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等特点,单纯的市场机制、单纯的政府机制、或者单纯的产权机制都不能实现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政府宏观调控下产权明晰的水资源准市场配置是实现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2、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机制和管理机制,利用经济杠杆促进农业节水,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推进水资源价格合理化,依据资源总经济价值理论和社会成本定价方法确定水价,以促进农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4、鼓励更多的用水者参与灌区管理,以改进灌溉工程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将水权赋予用水者,推行灵活多样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5、建立农业节水科学研究、推广、咨询、服务机制,为农业节水制度安排提供技术和落实手段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