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两种岭南特色药食同源植物,七裂叶五指毛桃及苹婆果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综合运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现代波谱技术和理化分析技术,鉴定得到21个化合物,其中主要类型为香豆素类和黄酮类等。
第一章:该部分主要阐述五指毛桃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该部分以七裂叶五指毛桃为研究对象,采用萃取法结合ODS、MCI、硅胶柱色谱等色谱分离技术,以HPLC为导向结合Pre-HPLC获得15个化合物;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以5种细菌(绿脓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供试菌种,测定七裂叶五指毛桃四个萃取层以及单体化合物1、3、6、7、8、9、11、13的MIC值与MBC值,探究该植物的体外抑菌活性。主要结果为:①、结合显色反应与现代核磁波谱技术鉴定,15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Coniferylalcohol-4-O-[apiosyl(1→2)]glucoside(1),香草醛(2),补骨脂素(3),伞形花内酯(4),5,7-二羟基色原酮(5),柚皮素(6),圣草酚(7),芹菜素(8),牡荆苷(9),异牡荆苷(10),MethylcnidiosideA(11),Benzyl-O-β-D-apiofu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12),芸香苷(13),β-谷甾醇(14),胡萝卜苷(15),均为首次从七裂叶五指毛桃中分离得到。②、七裂叶五指毛桃各萃取层均有抑菌活性,大小顺序为:二氯甲烷萃取层>乙酸乙酯萃取层>正丁醇萃取层>石油醚萃取层;单体化合物1、3、6、7、8、9、11、13对5种供试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3、6、9抑菌谱广,活性较好,进一步表明七裂叶五指毛桃含丰富的抑菌活性物质且抑菌谱较广,为后续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化基础。
第三章:该部分主要综述了苹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四章:该章节阐述了苹婆果的化学成分研究。综合运用大孔树脂、硅胶柱层析以及反向ODS柱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从苹婆果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结合核磁波谱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16),对羟基苯乙酮(17),Apigenin(18),木犀草素(19),豆甾醇(20),β-谷甾醇(2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本课题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七裂叶五指毛桃及苹婆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物质参考。
第一章:该部分主要阐述五指毛桃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该部分以七裂叶五指毛桃为研究对象,采用萃取法结合ODS、MCI、硅胶柱色谱等色谱分离技术,以HPLC为导向结合Pre-HPLC获得15个化合物;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以5种细菌(绿脓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供试菌种,测定七裂叶五指毛桃四个萃取层以及单体化合物1、3、6、7、8、9、11、13的MIC值与MBC值,探究该植物的体外抑菌活性。主要结果为:①、结合显色反应与现代核磁波谱技术鉴定,15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Coniferylalcohol-4-O-[apiosyl(1→2)]glucoside(1),香草醛(2),补骨脂素(3),伞形花内酯(4),5,7-二羟基色原酮(5),柚皮素(6),圣草酚(7),芹菜素(8),牡荆苷(9),异牡荆苷(10),MethylcnidiosideA(11),Benzyl-O-β-D-apiofu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12),芸香苷(13),β-谷甾醇(14),胡萝卜苷(15),均为首次从七裂叶五指毛桃中分离得到。②、七裂叶五指毛桃各萃取层均有抑菌活性,大小顺序为:二氯甲烷萃取层>乙酸乙酯萃取层>正丁醇萃取层>石油醚萃取层;单体化合物1、3、6、7、8、9、11、13对5种供试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3、6、9抑菌谱广,活性较好,进一步表明七裂叶五指毛桃含丰富的抑菌活性物质且抑菌谱较广,为后续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化基础。
第三章:该部分主要综述了苹婆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第四章:该章节阐述了苹婆果的化学成分研究。综合运用大孔树脂、硅胶柱层析以及反向ODS柱色谱等分离纯化手段,从苹婆果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结合核磁波谱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醛(16),对羟基苯乙酮(17),Apigenin(18),木犀草素(19),豆甾醇(20),β-谷甾醇(21),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本课题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七裂叶五指毛桃及苹婆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物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