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税收作为一种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行为的措施已被许多国家应用到保护旅游环境上,而在中国并没有独立的环境税,更没有保护旅游环境的税收。因此,本研究从游客角度提出影响游客征收旅游环境税的态度因素研究,既具有保护旅游环境的实践意义,又能弥补国内此方面理论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对环境税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出三个层次的环境税概念,即狭义、中义和广义,同时对本研究的旅游环境税进行概念界定:旅游环境税是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环境容量资源等)的单位或个人,按其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和对环境的污染破坏程度进行征收或减免的一种税收。其次,对环境税的相关基础理论:外部性理论、双红利理论、庇古税理论、生态补偿理论及消费者对环境税的态度、影响态度的因素、对消极态度采取的措施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旅游业特殊性,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假设,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假设进行一一验证。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获取所需的有效数据,并运用SPSS18.0和Amos18.0统计分析方法,对游客对征收旅游环境税的态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如下:⑴旅游负面影响感知对旅游环境税制态度具有直接显著影响,社会公平感知对旅游环境税制态度具有直接显著影响,政府信任感知对旅游环境税制影响作用不显著。旅游环境税制态度在影响因素游客的旅游负面影响感知和社会公平感知与旅游环境税支付意愿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游客的政府信任感知对旅游环境税的支付意愿有显著直接影响。⑵人口统计变量影响程度来看,仅有民族因素对旅游环境税制态度没有显著影响效果,其余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家庭人口数、职业等因素对旅游环境税制态度均有显著影响。⑶从旅游行为特征来看,旅游次数和旅游范围对旅游环境税制度均存在显著影响,但其影响效应有限。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外旅游环境税优质案例及本研究结论,同时根据我国旅游业发展情况,为我国设定旅游环境税制,包括征税范围与征税对象、征税主体与扣缴义务人、计税方式与税率、监管机制等,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正视旅游负面影响,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二是重视社会公平效应,鼓励游客参与政策制定,做的征税对象公平化、征税过程透明化、计税方式合理化;三是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提升游客政府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