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牧歌》的空间批评解读

来源 :天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利普·罗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犹太裔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坛上的常青树。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一直笔耕不辍,成果丰硕,其作品多次荣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福克纳奖等多项大奖。《美国牧歌》是他的获奖作品之一。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犹太家族的悲剧故事。故事主要围绕瑞典佬一家在美国的生活展开。作为美国第三代犹太移民的瑞典佬一直努力想要成为真正的美国人,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而且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娶到了美貌的新泽西小姐为妻,在正统白人聚居区过着田园般的生活,但最终女儿的反叛和妻子的背叛摧毁了他的美国式完美人生。国内外学者对这部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梦主题、异化主题、身份问题和叙事结构等方面,而对作品的空间维度鲜有关注。本文将以空间批评理论为基础,从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层面分析主人公的生存困境,探讨空间因素对他们的影响,分析小说的悲剧根源以及蕴藏其中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而揭示空间对小说悲剧主题的表现作用。论文分为五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菲利普·罗斯及其作品《美国牧歌》、国内外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现状和空间批评理论。第一章探讨了小说的物理空间,对小说中的地理空间纽瓦克和屡次出现的场景空间房子进行了分析,挖掘其抽象意义和隐喻意义,同时探究了空间移位与主人公命运的关系,得出二者具有极强的相关性。第二章研究了小说的心理空间,通过从身份和自我角度分析主人公瑞典佬和梅丽的心理发展历程,得出瑞典佬是迷失于社会规训的流浪汉,而梅丽是迷失于身份荒野的孤儿。身份和自我的迷失导致了他们的精神危机。第三章主要运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空间理论对社会空间中的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和权力关系进行了分析,探究了造成主人公精神危机和悲剧命运的根源,认为由于受制于社会空间的各种权力关系,主人公的抗争是徒劳的,其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物理空间体现了主人公的身份和意识形态,物理空间移位与主人公命运紧密相关;心理空间揭示了主人公充满危机的精神世界;社会空间里的权力关系是造成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由此可见,该小说的空间与人物活动密切相关,对小说悲剧主题的表达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空间批评视角对《美国牧歌》的解读不仅可以深入挖掘出小说的丰富社会文化内涵,获得对小说的深入理解,也可以看出菲利普·罗斯对犹太人的生存境遇和美国社会现实的反思。
其他文献
文学翻译是翻译史上最早、最重要的翻译活动。在文学翻译研究中翻译策略研究是历来的关注点。“翻译策略”由劳伦斯·韦努蒂明确定义并将其分为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国内归化
在言语交际中,话语者为了实现成功交际会采取各种手段话语标记语就是其中之一。日常最常用的话语标记语有and,but,wel,you know,I think,I mean等词语(组),其中wel最受关注和研究,其中
20世纪40年代,林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在美国出版,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部小说先后共有三个全译本在国内出现,译者分别是郑陀和应元杰、张振玉、郁飞。其中,以张振玉的译本最广
提出一种基于无速度传感器运行的永磁同步电机非线性控制方法.为了有效地估计转速和位置信息,构造一种新颖的级联式滑模速度观测器,以解决传统滑模观测采用低通滤波器的相位
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重要沟通手段。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同样需要翻译这个环节。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国外影片大批涌入中国市场,电影字幕翻译作为获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使得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大量的国外书籍被介绍进来,中国的翻译史步入第三阶段,即现代阶段。五
《霍比特人》(《哈比人历险记》)是J.R.R.Tolkien的成名作。自面世以来,这部作品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它被公认为是一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至今已经被翻译成40余种语言。这部作品
自20世纪60年代起,莱辛对于东方神秘主义(苏菲主义)的热衷,赋予其作品新的维度和内涵。她认为,苏菲主义中对自我认识的方式可以帮助现代人找回自我。因此,她刻意使主人公具有
伊迪丝·沃顿是19世纪末美国文坛上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位女作家。沃顿的创作才华和智慧早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初露头角了。作为一名多产作家,她的作品风格各异,遍布从小说,诗歌,
《白鲸》是赫尔曼·麦尔维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对十九世纪的人类、自然与上帝之间的关系的深入探索被人们津津乐道。《白鲸》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各种不同的评论对它似乎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