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铜对低镍奥氏体不锈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来源 :内蒙古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tnngx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降低奥氏体不锈钢的成本,提高奥氏体不锈钢的力学性能与腐蚀性能,采用理论计算与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光电子能谱分析仪等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氮、铜对低镍不锈钢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揭示了氮、铜在奥氏体不锈钢中的作用机理,开发出一种新型氮铜复合低镍奥氏体不锈钢。利用Thermo-Calc热力学软件和TCFe-8.0铁基合金数据库计算了 316L不锈钢降低至5wt%镍含量,增加氮含量(0.1~0.4wt%)及铜含量(0~6wt%)对奥氏体、铁素体相区范围的影响。第一性原理计算了γ-Fe、Fe-N、Fe-Ni、Fe-Ni-Cu系的弹性常数、体系体积模量、剪切模量、弹性模量及体现材料延展性能的力学常数。计算结果表明氮对γ-Fe的剪切模量值最高,体模量与剪切模量的比值及泊松比表明增氮对γ-Fe的强度及塑性均有利。铜掺杂使Fe-Ni体系的剪切模量、弹性模量分别降低了 4.22%和3.82%,体积模量与剪切模量之比增大了 2.45%及泊松比提高2.16%,表明铜的掺杂降低了 Fe-Ni体系强度下降,塑性提高。计算结果确定氮、铜对试验不锈钢奥氏体区与铁素体区最佳比例的设计成分为5wt%Ni+0.3wt%N+4wt%Cu。实验结果表明5wt%镍含量的氮钢,其室温拉伸强度提高了 32.97%,室温塑性变化幅度不明显;室温V型冲击功值提高了 43.21%;显微硬度增加1倍。试验钢的组织均为单相奥氏体,增氮造成氮在钢基体间隙固溶使晶格膨胀,在固溶处理过程中形成退火孪晶,产生晶格强化和孪晶强化。增氮还促进了碳氮化物沿晶界析出及长大,阻碍晶界移动,造成试验钢基体内部产生内应力,与高密度位错、孪晶、晶界和层错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显著提高了氮钢的强度。高氮含铜钢组织中Cr2N、CrN等氮化物的析出证明了这一现象。电化学测试表明氮钢的腐蚀速率比316L钢降低59.2%,钢中加入的氮在表面钝化膜外层富集分解为铵根离子和硝酸盐,提高其耐腐蚀性。氮钢晶间腐蚀的平均失重率低于国家标准的1.1g/m2.h,性能符合国家要求。电化学测试表明加入3wt%Cu的氮钢耐腐蚀性能最佳,表面钝化膜中铜生成Cu2O是其耐腐蚀性提高的本质原因。采用Arrhenius本构方程分别计算了氮钢、含铜氮钢及高氮含铜钢的热变形激活能,含0.41 wt%N的高氮含铜钢的激活能值比含0.24wt%N的氮钢激活能值高出17.1%,比含3wt%Cu、4wt%Cu含铜氮钢的激活能值高出约27.6%,比不加氮的铜钢激活能值高出40%,计算表明增氮提高钢的强度,强度与氮含量呈线性增加,加铜降低了氮钢的强度,但可以扩大热加工的有效温度范围,加入3wt%、4wt%铜的氮钢激活能数值没有明显差异,对热加工温度范围影响明显不同。计算与试验结合确定新型氮铜复合低镍奥氏体不锈钢的最适宜成分为5wt%Ni+0.3wt%N+3~3.5wt%Cu。
其他文献
随着常规能源的大量消耗,以页岩气藏为代表的非常规油气藏已经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重视,裂缝作为页岩气资源最为直接的流动通道,对储层裂缝形态方位等特征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
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事业机构,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新形势赋予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该文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探讨了图书馆参与
针对网上信息注册时图文上传及传送过程中的信息丢失问题,采用Active X 控件全面解决图文混合存储、传送等技术难点,保证网络传输图文信息的可靠性.
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又名大口鲇,隶属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鲇科(Siluridae)、鲇属(Silurus),是一种广布于我国长江流域的重要经济鱼类,也是近年来开发的名特优养殖
LibQUAL+“是从用户角度评价图书馆服务的一个模型,目前其包括3个层面的22个核心问题。国内外不少图书馆采用LibQUAL+TM开展调查,如2005年广东高校图书馆的实践和2011年美国德州
本文得到如下结果:设f是超越整函数,且T(r,f)=0^*((log r)^βe^log r)^α)(即存在两个正常数k1和k2,使有k1≤T(t,f)/(log r)^βe^(log r)^α≤k2)(0≤α<1,β>1)则 1.T(r,f)~logM(r,f)(r
围绕阅读享受,阐述了目前高校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并从环境、制度、服务、馆员队伍以及阅读氛围等方面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如何进行阅读享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