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女子中学教育发展研究(1912-1927)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traUnA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女子中学教育在法律上没有地位,但是由于西学的传入冲击了传统的女子教育观念,加之教会女学的榜样示范作用、国内有识之士力倡女子教育,因此女子中学仍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中国女子中学教育得以正式起步。本文在理清民国初期女子中学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力介绍了女子中学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状况,并将民国初期的女子中学教育发展状况与同期的男子中学教育、教会女子中学教育进行比较,得出与同期教会女子中学教育相比,无论是在教学质量、经费、还是在出路问题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两种教育不同的教育宗旨、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决定的,在两种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既体现了中国女子教育向教会学校学习的痕迹,又反映了西方教会女子教育追求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趋向:与男子中学教育相比,课程和教学等方面反映了女子中学教育的起点不公平、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不公平。论文还分析了民国初期女子中学教育发展成就与不足,以期对现代女子中学教育以及她们的课程设置有所启发和借鉴。本文首先追溯了民国初期女子中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基础。西学东渐对传统女子教育的冲击,教会女学的榜样示范、近代早期知识分子对女子教育的提倡和呼吁,清末民初学制中有关女子教育的规定以及五四运动时期男女教育平等思想的流行等,这些都为民国初期女子中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次,着重论述了民国初期女子中学教育发展的具体状况。首先,介绍了民国初期女子中学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以五四运动为界,分别介绍了五四运动前后两阶段的女子中学教育发展状况。其次,重点介绍了民国初期女子中学的课程和教学状况。最后,论述了民国初期女子中学教育发展的特点。通过对1919年前后女子中学教育发展的比较,对民国初期女子中学教育与同期教会女子中学教育的比较,与同期男子中学教育的比较总结出民国初期女子中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再次,本文对民国初期女子中学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以及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民国初期女子中学教育提高了女子文化知识水平,觉醒的知识女性不断增加,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妇女解放,促使近代女权运动的发展;随着女子中学教育的发展,教育人格之平等的观念渐渐得到认同,男女平等教育也逐步推进。但是民国初期女子中学教育发展总体比较缓慢,女子中学教育中仍存在着教育不平等等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如社会环境原因、家庭经济状况、教育经费问题、师资紧缺等。最后,本文论述了民国初期女子中学教育发展对妇女解放运动、对现代女子中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其他文献
高考制度是教育制度中的关键环节,是基础教育的“指挥棒”,是高等教育选拔人才的工具。高考既涉及政府、学校、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利益主体,又和社会、政治、经济、学校教
目的:初步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20味中药的蛋白质含量,以蛋白质含量为指标,确定中药药性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中药的
<正>在去越南之前,就有人对我说,越南的饮食不怎么样,甚至还夸大其词的说:你只要在越南住上一个星期,回国后包管你的眼睛(看到肉)会发出绿光。及至去了越南,越南的导游还在说
<正> 府兵制是中国中古史上一项重要的军事制度,曾对当时的历史产生过极为重大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中日学者的不懈努力与探索,对该制的研究已积累了十分丰硕的成果。然而,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建设者和见证人,而这些农民工的子女入学成为一大难题。公办学校难以满足全部流动儿童的入学要求,在此背景下
作为当今重要的电影理论之一的吸引力理论,从它最早被汤姆·甘宁和戈德罗等人提出至今,被广泛的应用于各国的电影研究中,该理论通过对电影中吸引力元素的研究构建了区别于叙
边疆问题论争研究是近年来边疆、民族问题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将其运用于唐代边疆、民族问题研究,是对唐代边疆、民族问题研究的一种补充和开拓。本文力图对唐代边疆问题论
<正>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一俗语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为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和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期刊
张爱玲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是一座“孤岛”,张爱玲在这孤岛中横空出世,以其横溢的才华,征服了众多读者,也引起了文艺批评界的注
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落实对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人际沟通能力作为教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