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布拉特的新历史主义莎评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历史主义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很快在英国文艺复兴研究尤其是莎士比亚研究领域流行开来。作为对形式主义及旧历史主义的反叛,新历史主义强调历史与文本的互文性。历史塑造文学,文学也塑造着历史。新历史主义为文学批评开启了新的方向,对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新历史主义的建立者,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对新历史主义莎评的产生、实践及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被哈佛大学命名为“新历史主义之父”。格林布拉特重视文学文本的互文性,采用文学与历史阐释的方式实践新历史主义莎评。在莎士比亚批评中,格林布拉特提出了一些具有新历史主义特点的概念及模式。本文首先讨论了格林布拉特的自我塑造模型。自我塑造指的是作者可以在激烈的社会矛盾及历史背景下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对自己的身份及作品中的角色进行不断塑造的方法。另外,格林布拉特将许多经济学术语,如“社会能量”、“协商”、“交换”以及“流通”等运用于莎士比亚批评研究,分析了莎剧中社会能量的流通及协商。社会能量是一种能量及活力,它频繁地交换、流通及协商于作者、著作及作者的真实生活中。这种协商将文学与文本,文学与历史联系起来。另外,格林布拉特提出了权力的颠覆与抑制模型,分析了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权力的运作,展示了莎士比亚的王权观点。颠覆指质疑主导权力提出的社会意识形态,抑制指将这种颠覆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之内,使它们无法起到实质性的效果。此外,格林布拉特对于死亡及炼狱问题产生了特殊的兴趣。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分析,本文揭示了格林布拉特的炼狱观点以及《哈姆雷特》与莎士比亚真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分析了莎士比亚剧本创作的心理过程。本文结合格林布拉特莎评的重要文本,分析了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莎评的重要概念、特点及意义。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主要运用DRT理论,尤其是该理论中提出的可及性规则,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预指功能和回指确认进行分析探讨。  本文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是否具有预指功能进行了论证,
斯蒂芬·克莱恩被誉为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的代表作有《街头女郎麦琪》、《红色英勇勋章》和《海上扁舟》,其中短篇小说《海上扁舟》是克莱恩较为成熟的作品。但除《红色
This thesis reports a cross-cultural study carried out to explor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t the comparable level of discourse organization between Chine
语言学中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不断揭示出学生在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中从母语到目的语的负迁移现象。近年来,国内也有学者开始负迁移研究。然而,在贵州这样一个英语水平相对较为落
魏晋南北朝美术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无论怎么形容都不为过分,正如陈绶祥先生总结的那样,“在中国美术史上,还没有一个时代的美术像魏晋南北朝美术那样向后世展示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强,法律翻译越发重要。其中,立法文本翻译具有重
将模糊理论运用于各种文体的语言分析是近些年来中西方语言学家所致力于研究的课题.但是很少有人将模糊语言和政治外交语言相结合,从而分析其功能和应用.该文在收集的大量外
普遍认为,文学文体学与文学翻译密切关联,但大多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并未真正结合此两者,以提升翻译实效。译者经常采用的所谓文体学的翻译方法也无非是其本人对文学作品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