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衡量一个作家、一个作家群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学水准而言,小说是一根重要准绳,但它同时又是一种高度,一种境界,巨大的质量后面包容的必定是巨大的才力和艰辛的劳动.近年来,部队对军事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建立规范的奖励机制和科学的评价标准,有效地调动了作家的积极性,军事小说创作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商业环境的强化和政治环境淡化的双重夹击,使传统意义上军旅小说的组织形态(集群运作方式)和观念形态(意识形态色彩)都出现了相应的"解构"与淡化的趋势.一方面是"集团军"变成了散兵游勇,军旅小说写作也逐渐成为了真正个人化的精神劳动;一方面是"政治优势"的丧失使军旅题材从一个既定的高度下降到一个平面,还原到和其他题材等量齐观的"文学题材"自身.统观建国以来的前、后"十七年",一直延续到近年来出现的一大批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英雄主义题材的小说创作,一直以来是军旅文学的"主旋律",同时也可以发现:对英雄人物的描绘,经历了从人性高度"蒸馏"后的纯净物的神性化,到无限制地"高大全",到"突出政治文学",导致了军旅小说在突出英雄主题方面的某些失败.受社会上消解革命、贬低历史的思潮影响,反映到军旅文学创作,便是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已不吃香,一些作家也对革命历史也作了错误的读解.进入90年代以来,也出现了疏离理想、淡化英雄的创作倾向,在塑造具有时代气息、凝聚民族精神的英雄上也显得"内虚"、"疲软",无数人发出了寻找英雄的呼声.该文试从军旅文学的社会化变迁、自身发展的脉络入手,通过揭未英雄及英雄主义的内涵,着重分析当今军旅作家创作轨迹,给90年代以来的军旅作家创作的英雄主义小说寻找新的定位、新的出发点和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