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已有的研究表明激素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来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雌激素、孕激素依赖的乳腺癌以及雄激素依赖的前列腺癌是最常见的两类激素依赖性肿瘤,两者在肿瘤转移及激素治疗抵抗的调控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因此,鉴定同时参与调控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的肿瘤转移和(或)治疗抵抗的相关基因并探究相应的分子机制对于这两种肿瘤的“异病同治”具有重要意义。Gab(growth factor receptor bi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67254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已有的研究表明激素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来影响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雌激素、孕激素依赖的乳腺癌以及雄激素依赖的前列腺癌是最常见的两类激素依赖性肿瘤,两者在肿瘤转移及激素治疗抵抗的调控机制方面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因此,鉴定同时参与调控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的肿瘤转移和(或)治疗抵抗的相关基因并探究相应的分子机制对于这两种肿瘤的“异病同治”具有重要意义。Gab(growth factor receptor binding protein 2,Grb2)蛋白是一类重要的脚手架蛋白,在进化上具有高度的保守性。Gab家族主要有5个成员,包括哺乳动物来源的Gab1、Gab2、Gab3以及果蝇和秀丽隐杆线虫来源的Dos和Soc1蛋白。Gab家族在信号传递中发挥重要功能,参与多种信号通路的介导,发挥信号放大器的作用。此外,Gab蛋白的表达异常与多种肿瘤,例如黑色素瘤、卵巢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结直肠癌等的生长和进展密切相关。已有研究显示,Gab2的表达及定位异常可促进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然而Gab1作为哺乳动物中表达量最多的Gab家族蛋白,尚不明了其是否及如何调控乳腺癌和(或)前列腺癌的生长、转移及治疗抵抗。乳腺癌转移目前仍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由于缺少有效的诊断转移的生物标记分子,大约6%的患者在第一次诊断时被发现患有转移性疾病。因此,筛选并鉴定乳腺癌转移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尤其是在多种不同亚型乳腺癌中均适用的肿瘤转移标志物,对于疾病的及时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我们发现Gab1在乳腺癌的表达量明显升高,且在HER2型及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Gab1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转移呈正相关。在HER2型乳腺癌细胞系SK-BR3及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细胞中过表达Gab1可在体外、体内促进肿瘤转移,反之,敲降Gab1表达则抑制肿瘤转移。在机制研究方面,我们发现过表达的Gab1可通过增强与极性蛋白Par3及Par1b的互作解离PAR极性复合物,以此诱导上皮-间质转化(EMT)以促进乳腺癌的转移。这些结果提示了Gab1可能是一种全新的在不同亚型乳腺癌中可共用的肿瘤转移诊断标志物。同时也暗示了Gab1可以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应用于乳腺癌转移的治疗。进展型前列腺癌(advanced prostate cancer)尤其是采用去雄治疗(ADT)后复发的激素治疗抵抗型前列腺癌,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研究前列腺癌去雄治疗抵抗产生的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在本研究中,通过相关的体外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我们发现Gab1的内源表达水平在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细胞系中显著提高。在体外,将雄激素敏感型前列腺癌细胞系LNCaP细胞使用去雄培养条件培养后,同样发现肿瘤细胞中Gab1的表达量显著提高。在LNCaP细胞中过表达Gab1可显著增强肿瘤细胞在去雄培养条件下的克隆形成能力及三维成球生长能力。在机制研究方面,通过高通量蛋白互作质谱分析及蛋白免疫共沉淀实验,我们发现Gab1可通过与转录因子YB1互作,促进YB1的激活,诱导前列腺神经内分泌细胞相关基因SYP、CHGA等基因的表达,并且上调PI3K/AKT等肿瘤增殖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导致前列腺癌细胞上皮-神经内分泌样(ENT)转化,以此产生去雄治疗抵抗。这些结果初步提示了Gab1过表达可促进前列腺癌的去雄治疗抵抗,靶向抑制其表达可作为一种全新的辅助疗法以提高前列腺癌去雄治疗的疗效。综上所述,本研究的成果提示了Gab1或可作为一个全新的潜在治疗靶点,用以研发全新的乳腺癌、前列腺癌靶向治疗药物。本研究的成果也为实现两种肿瘤的“异病同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免疫毒素是一种由靶向部分连接毒素部分组成的融合蛋白。其中,靶向部分通常是抗体、抗体片段或生长因子等具有导向功能的生物活性分子,能够通过特异性识别细胞表面的受体将毒素部分靶向传递至病变细胞。毒素部分普遍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通过受体介导进入细胞后,可以发挥杀灭病变细胞的功能。根据来源不同划分,毒素部分可以来自微生物、植物、昆虫和动物等。绿脓杆菌外毒素和白喉毒素是两种获得广泛研究的细菌毒素,目前已有相应
目的:女性罹患慢性肾脏病的数目显著低于男性,且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的速度也明显低于男性,但是这种保护作用在女性进入绝经后期逐渐消失。雌激素的撤退无法完全解释绝经后女性肾功能恶化,提示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参与调控肾脏疾病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实际上,绝经所引起的激素改变不仅仅表现为血清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同时伴有FSH水平的剧增。高循环FSH水平可能参与绝经相关的病理改变的现象已经引起人们关注。目前尚无流行病
第一部分TRIM59抑制TC45去磷酸化STAT3促进EGFR/EGFRvⅢ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目的:EGFR/EGFRvⅢ亚型胶质母细胞瘤致病因子和致病机制不明,本研究旨在探讨TRIM59在EGFR/EGFRvⅢ亚型胶质母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TRIM59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细胞增殖实验、软琼脂克隆
研究背景:认知功能障碍是轻度脑外伤(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后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然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手段对mTBI患者认知功能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做出有效评估。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与弥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
SUMO(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化修饰通过影响底物蛋白质的功能参与调控机体多种生理与病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SUMO化修饰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SUMO化修饰直接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及干性从而影响肿瘤的进程,同时也通过调控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具备抗肿瘤能力,但多数情况下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表现为抑制性表型,
目的目前采用的传统“五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的单椎板入路选择性神经后根离断术(selective dorsal rhizotomy,SDR)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spastic cerebral palsy,SCP)仍面临着许多挑战。本课题旨在探讨全新“三分法”神经电生理监测协议指导下单椎板入路SDR治疗SCP患儿的应用前景,评估术后1年以上的中短期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并通过与“五分法”神经
目的:磁抽搐治疗(MST)是电抽搐治疗(ECT)的一种潜在的替代治疗方法。但是目前MST研究多聚焦于抑郁症,而缺乏关于该疗法应用在作为ECT主要指证的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报道。因此,本试验使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探究磁抽搐治疗作为精神分裂症辅助治疗手段的疗效、安全性、以及神经可塑性机制。方法:79例住院患者随机接受10次MST或ECT治疗,疗程均为4周。在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
研究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嗅觉障碍与总体认知功能及各认知域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招募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病门诊的577名原发性PD患者,将16项嗅棒气味识别能力测试(Sniffin’Sticks test-16,SS-16)得分小于8.3分的患者纳入嗅觉障碍组,大于等于8.3分的患者纳入嗅觉正常组。记录两组
胰腺癌是人类中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过去的二十年中,5年生存率仅为5%。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人类胰腺癌最常见的形式,占所有病例的95%以上,并且几乎所有PDAC患者都死于肿瘤细胞其他器官或脏器转移。KRAS基因和P53基因的突变被认为是PDAC的驱动事件和最常见的突变事件;然而,针对突变KRAS和P53基因的靶向处理也是具有挑战性的。因此,鉴别胰腺癌细胞中新的常见细胞脆弱性,并确定新的
胃癌是世界发病率排名第四的恶性肿瘤,并且死亡率排在恶性肿瘤的第二名。胃癌在东亚地区的发病率极高,2008年,全球共有一百万人罹患胃癌,其中74%的发病人口在东亚,47%在中国。尽管目前普遍认为胃癌的发生主要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但癌基因的扩增、抑癌基因的突变和缺失也是造成胃癌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染色体扩增导致的癌基因扩增对胃癌的发生非常关键,也是治疗的重要靶点,如胃癌中ERBB2的扩增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