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碳中锰钢板的组织性能调控及强韧化机理

来源 :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qin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锰钢板兼具优异的强度、塑性和韧性,在工程机械、海洋平台和石油化工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然而,目前高强度及超高强度中锰钢板的研发尚不成熟,特别是其形变热处理过程中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关系及相关强韧化机理不是十分明确。本文以超低碳中锰钢为研究对象,从奥氏体稳定性、微观组织分层和析出相演变与强化等角度,分析了中锰钢板组织性能调控的微观机制,揭示了不同合金成分及形变热处理工艺下的强韧化本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中锰钢逆转奥氏体的热稳定性和残余奥氏体的力学稳定性,分析了亚稳残余奥氏体的韧化机理。结果表明,晶粒细化可降低Ms温度,提高马氏体相变形核需克服的弹性应变能,进而显著提高逆转奥氏体的热稳定性,但对残余奥氏体力学稳定性无明显提升效果。两相区双退火工艺使奥氏体获得了优异的热稳定性及相对较低的力学稳定性,优异热稳定性保证了体积分数为24.3%的残余奥氏体在-80℃稳定存在,较低的力学稳定性提供了冲击变形过程中积极的相变诱发塑性(Transformation-induced Plasticity,TRIP)效应。残余奥氏体的TRIP效应可有效缓解局部应力集中,钝化裂纹扩展,从而显著提高裂纹扩展功。(2)利用未再结晶区控制轧制-温轧技术制备了具有层状组织结构的中锰钢,研究了分层断裂的机理和增韧本质。结果表明,冲击变形过程中的分层断裂包括界面剥离分层和准解理分层。层状组织结构和结合力较弱的界面促进了界面剥离分层,而平行于轧制面的众多{100}解理面有助于形成准解理分层。分层断裂可促进冲击主裂纹沿层状组织界面和脆性{100}晶面产生分支,抑制裂纹沿V型缺口深度方向扩展,进而显著提高中锰钢抵抗冲击断裂的能力。分层断裂赋予了中锰钢中厚板优异的冲击韧性,使其室温冲击功高于450 J,-196℃冲击功达到105 J。(3)研究了富Cu析出相形核、长大和粗化过程中的显微形态、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演变规律,分析了富Cu相的强化机制并评价了其强化效果。结果表明,在500℃和550℃回火1h时,富Cu相为体心立方结构并与基体共格,核心处富集了较高浓度的Cu、Mn和Ni原子。富Cu相平均等效半径分别为1.35 nm和2.59 nm,数量密度分别为4.11×1023 m-3和1.43×1023 m-3。析出强化机制为位错切过机制,强化量分别为266 MPa和312 MPa。回火温度升至600℃时,富Cu相核心处Cu原子浓度显著升高而Fe、Mn和Ni原子浓度降低,显微形态转变为椭球形或棒状。此时富Cu相为面心立方结构,平均等效半径为3.24 nm,数量密度为0.86×1023m-3,Orowan强化是唯一的强化机制,提供了 232 MPa析出强化量。(4)研究了 Cu析出强化型中锰钢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关系,探索了富Cu相析出强化与奥氏体塑韧化的复合强韧化理论。结果表明,将Cu引入中锰钢不仅可以形成富Cu析出相,还能够促进渗碳体溶解和逆转奥氏体生成。富Cu析出相强化了基体,显著提高了屈服强度。逆转奥氏体形成减少了晶界处脆性渗碳体,抑制了沿晶脆性断裂,有效提升了冲击韧性。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为23%,具有适中的稳定性,改善了中锰钢塑性。在富Cu相析出强化和奥氏体增塑增韧的耦合作用下,中锰钢中厚板获得了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5)设计了“两相区退火-回火”热处理工艺,研究了奥氏体与析出相在退火和回火过程中的演变规律,明确了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关系。结果表明,两相区退火加速了渗碳体溶解,促进了残余奥氏体生成,显著改善了塑韧性;回火处理实现了二次析出强化,提高了屈服和抗拉强度。二次析出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少量富Cu相和NiAl有序相在铁素体基体上的析出,二是高密度纳米富Cu相在二次马氏体中的析出。二次马氏体中的析出强化效果明显,将回火中锰钢屈服强度提高了 75 MPa。“两相区退火-回火”工艺同时优化了奥氏体逆相变和富Cu相析出,使中锰钢中厚板获得了优异的强度、塑性和韧性匹配,其中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断后延伸率分别达到960 MPa、1010 MPa和29.2%,-40 ℃ 冲击功超过 100 J。
其他文献
高强高导Cu-Ag合金具有优良的力学和导电性能,是高强磁体绕组线圈核心导线材料。随着更高强度磁体需求的增加,对高强高导Cu-Ag合金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探索高强高导Cu-Ag合金性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Cu-Ag合金中纳米析出相的调控是优化合金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在通过研究Ag-Cu固溶体合金揭示纳米Cu析出相析出行为的基础上,选取目前高强磁体导线中最常用的高Ag含量Cu-Ag合金成分,通过微量
随着我国陆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逐渐枯竭,蕴含着大量油气资源的海洋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开采的重要发展方向。现有690 MPa级海洋平台用钢存在韧塑性差、合金成本高等诸多缺点,高成本的轧后循环淬火及长时间回火的生产方法也为我国海洋平台用钢产品的制备带来了许多难题。作为海洋平台的核心结构部件,新型高强韧钢的开发已经成为实现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基于物理冶金学、材料学及腐蚀电化学相关知识,并
5083合金是中等强度的Al-Mg系铝合金,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高的韧性和适宜的成型性能,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及汽车工业。5083合金强度是制约其应用的主要问题,因此提高5083合金的强度是研究的主要热点。本文通过水冷铜模铸造方法,研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Zn元素的5083合金铸造性能。分析了快速凝固对合金中的溶质元素偏析的影响。通过大塑性变形轧制,制备晶粒尺寸为纳米的合金材料。水冷铜模铸造可以
突破高端产品制造技术,实现工艺流程创新是解决我国钢铁工业大而不强问题的关键,而研发先进的实验研究装备和中试研发平台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本文从生产实际出发,结合工艺创新要求,开发了新一代多功能热轧实验机组,其独特的轧辊加热功能、热轧异步轧制功能以及组合式控制冷却功能在保证热轧实验机组灵活高效、精度高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实验功能,为热轧产品和工艺研究提供了研发平台。相关实验机组被多家钢铁企业及科
冷轧板形控制技术是冷轧板带加工的核心技术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行业发展阶段由粗放型转变为产业结构转型阶段,冷轧带钢的板形质量在企业的竞争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以某1450mm五机架冷轧机组的板形控制系统升级改造项目为背景,在分析与研究板形控制基础模型的前提下,对板形控制系统中的核心模型进行优化与改善,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辊系变形方程
“高强减薄”是当前汽车用钢的发展方向,开发高强度、高塑性的先进高强钢能有效的降低能源消耗并提高安全性能。中锰钢凭借其较低的合金成本及良好的综合性能,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成为新一代汽车用钢的主力钢种之一。目前,中锰钢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常规临界区铁素体和奥氏体双相组织调控、合金成分和逆转变退火工艺的优化以及组织性能之间的对应关系等方面,对于轻质元素铝添加形成的含δ铁素体中锰钢以及更易于工业化的“低锰含量
镁及镁合金具有质量轻、比强度高和比刚度高等诸多优点,是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然而,由于镁的电极电位很负,以及在空气中表面自然形成的氧化膜疏松,使镁及镁合金的耐蚀性很差,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应用。近年来,稀土镁合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稀土镁合金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即使在高温下仍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抗蠕变性能,并且稀土镁合金也表现出良好的耐蚀性。本文选择稀土镁合金Mg-7Gd-5Y-1Nd-0.5Zr
磨蚀广泛存在于矿山机械、水轮机及矿浆、砂浆、粉煤灰等输送管道中,其破坏既有空蚀痕迹又有磨损痕迹,破坏程度比单纯的磨损或空蚀严重得多。在吹填造陆过程中,输送管道承受严重的磨蚀破坏,Q235B材质制作的疏浚管一般3年即报废。本文以海水浆体疏浚工况下钢铁材料的磨蚀失效为研究目标,建立了钢铁材料实验室磨蚀性能评价体系,系统对比分析了材料特性、工况条件对钢铁材料磨蚀性能的影响及材料磨蚀失效的方式、机理,为耐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颁布,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被再次明确并强调。作为“制造业最锋利的牙齿”,近年来国内外无论是工业界还是学术界对陶瓷结合剂CBN砂轮(后简称为陶瓷CBN砂轮)及其磨削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数量均呈现井喷式增长。然而,目前陶瓷CBN磨具行业内的高端高性能产品仍几乎均被国外工业发达国家所垄断。针对我国目前高性能陶瓷CBN砂轮制备方面的落后现状及技术瓶颈,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
新型高温钛合金如Ti60、Ti65以及钛铝金属间化合物作为替代高温合金的下一代轻质高强高温结构材料,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的关注。特别是具有全片层组织的γ-TiAl基合金,因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如密度低、抗氧化,在高温时也具有较高的强度而备受瞩目。但是这些性能优异的新型钛基合金,由于其塑性较差、相图复杂、热加工窗口狭窄,加工成形非常困难。特别是钛合金发动机部件的加工成形需要极其精准的加工路线和工艺。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