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过去的数十年中,泌尿系结石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泌尿系结石尤其是尿酸结石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却逐年增高,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原因复杂多样,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环境、饮食、职业等因素都可能对其发病有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认为,泌尿系结石本质上属于代谢性疾病,其发生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代谢综合征是以腹型肥胖、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等多种疾病状态为特征的一系列代谢紊乱症候群。既往已有许多研究发现,在肥胖人群中,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通常我们采用体重指数来评估人体的胖瘦程度,但体重指数往往无法有效区分出腹型肥胖。因此,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全面评估人体胖瘦程度的测量方法,来更好地反应腹型肥胖。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探讨基于腹部CT测定的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与尿酸结石形成之间的相关性,为泌尿系结石尤其是尿酸结石的预防及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47例泌尿系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1例(65.2%),女性86例(34.8%);年龄(51.0士 13.3)岁(20~88 岁)。高血压 72 例(29.1%);糖尿病 26 例(10.5%);高脂血症57例(23.1%)。根据术后结石分析结果,将患者分为尿酸结石组和非尿酸结石组。根据腹部CT图像,采用image J软件测定腰围、腹部脂肪总面积(Total Fat Area,TFA)、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SFA)等人体测量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间的差异,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VFA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VFA的最佳临界值,并通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比较不同人体测量指标对尿酸结石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247例患者中尿酸结石35例(14.2%),非尿酸结石212例(85.8%)。根据ROC曲线确定VFA的最佳临界值为130cm2,高VFA者(≥130cm2)的尿酸结石比例[25.5%(28/110)],明显多于低VFA者(<130cm2)[5.1%(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结石组和非尿酸结石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TFA、腰围、体重指数、VFA、血尿酸、尿pH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3.408,95%CI 1.123~10.340,P=0.030)、VFA(OR=6.740,95%CI 1.951~23.279,P=0.003)、血尿酸(OR=3.182,95%CI 1.120~9.040,P=0.030)、尿 pH 值(OR=4.052,95%CI 1.095~14.989,P=0.036)为尿酸结石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VFA与年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红蛋白、白蛋白、hs-CRP、血尿酸呈显著正相关(r=0.151,r=0.195,r=0.323,r=0.327,r=0.161,r=0.151,r=0.416,P<0.05),与性别、尿 pH 值呈显著负相关(r=-0.238,r=-0.201,P<0.01)。ROC曲线显示:TFA、腰围、体重指数、VFA、SFA的AUC分别为0.659、0.665、0.632、0.723、0.544。结论:1、糖尿病、VFA、血尿酸、尿pH值是尿酸结石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2、相较于TFA、腰围、体重指数、SFA等人体测量指标,VFA能够更好地评估腹型肥胖,预测尿酸结石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