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发生以来,西方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国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方兴未艾。《中国哲学简史》是学习中国哲学的入门书,此书是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在英文版流传近四十年后,冯先生的弟子涂又光将其翻译成中文,于1985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唯一一部由冯先生亲自核定的译本。十九年后,此书经赵复三先生重新翻译,于2004年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本文以涂、赵两个译本为分析的对象,探索两位译者在翻译《中国哲学简史》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译者主体性,并试图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来探讨造成两个译本差异的背后原因。从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历史发展及其现状着手,本文回顾了译者在中西传统翻译思想中的地位,并探索了翻译主体研究在当代的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而阐述了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定以及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内外部因素。接着本文介绍了《中国哲学简史》的写作背景和特点,作者冯友兰的个人哲学成就,两位译者及两种汉译本的形成背景,并总结了两个译本的特点。然后,本文将译者主体性的相关理论应用于译本比较上,主要从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在翻译策略上的选择对比两个版本,分析了其译本的异同,进而剖析形成这些异同的译者主体性因素。最后,本文尝试对《中国哲学简史》译作中的译者主体性体现做了一个小结:即翻译不仅是机械地文字转换,更是译者主体性在译本中的自然体现,它充满了创造性,这对于优秀译作而言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