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世紀的轉注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20世紀學者們對轉注研究的意義存有異議,或認為轉注研究已經過時,或認為它無足輕重。其實,文字學史無法迴避轉注問題,文字學理論也以轉注學説為重要源頭之一。就20世紀轉注學説的研究現狀而言,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目前沒有出現專門對20世紀“轉注”學説進行全面研究的論著。對專人專書中轉注學説的研究而言,存在研究面狹窄、不夠深入的問題;而對轉注學術史的研究而言,其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紀的轉注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20世紀學者們對轉注研究的意義存有異議,或認為轉注研究已經過時,或認為它無足輕重。其實,文字學史無法迴避轉注問題,文字學理論也以轉注學説為重要源頭之一。就20世紀轉注學説的研究現狀而言,從學術史的角度來看,目前沒有出現專門對20世紀“轉注”學説進行全面研究的論著。對專人專書中轉注學説的研究而言,存在研究面狹窄、不夠深入的問題;而對轉注學術史的研究而言,其研究廣度深度有待於擴展和挖掘。因此,本文旨在對20世紀的轉注學説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整理,梳理出轉注觀點的承繼脈絡,总结其研究特點。這不但可以讓學術界更清楚地把握20世紀的轉注觀點及其發展,有利於進一步研究轉注問題,也為轉注學術史的研究奠定重要基礎,也有助於完善六書理論,還能夠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漢字和漢語的關係,為“六書”學術史以及漢語文字學史的研究貢獻力量。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全面搜集20世紀的轉注研究材料,並進行篩選。其次,分析各種觀點,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並進行客觀描述。再次,探究各觀點的異同。並從歷時的角度分析各觀點的來源及發展。最後,評論此時期轉注研究成就和不足、繼承和影響。本文採用文獻分析法、歷史比較法、定量與定性分析結合法、多學科相交融法等研究方法。本文從轉注學説分類述評、轉注性質、總體評價等三部分對20世紀的轉注學説展開論述,其主要觀點如下:一、在對20世紀轉注學説進行分類述評方面,从轉注所涉字的字際關係和轉注字的發展過程入手,把20世紀的轉注學説分為形體構造類、意義關係類、音義關係類、形音義關係類、其他類等五大類。其中,“形體構造類”包括“部首統領説”“改字説”“合體部首説”“重文説”“形體變轉説”等五小類觀點。這幾類主要以文字的形體為主討論轉注,間及字義。“意義關係類”包括“意同説”“同部同義説”“引申説”等三類觀點。這幾類主要以不同文字之間的意義關係為主體討論轉注,有的也指單個文字的不同意義之間的關係,某些觀點涉及字形問題。其中,“意同説”可以細分為“互訓説”“同義説”“同意説”“同意連用説”等四個小類。“音義關係類”主要指“同源孳乳説”,該觀點多把語言研究和文字研究相結合,認為語言的變化造成了文字的孳乳或變易,形成了轉注字。“形音義關係類”包括“形音義綜合説”和“加注形符聲符説”兩類觀點。其中,“形音義綜合説”可以細分為“同部同源孳乳説”和“形通音近義同説”,它們是從文字三要素出發,認為轉注相關字的形音義均要相同或相近;“加注形符聲符説”可以細分為“加注形符説”“加注聲符説”“加注形符、聲符説”,它們是從文字發展角度出發,認為轉注字是在原字形的基礎上加注形符或加注聲符而成,這樣加注前後的兩個字在形音義上往往相關。“其他類”是除以上四大類之外的觀點,如兼書説、複輔音聲母分化説、同形分化説等,均為新角度的闡釋。以上各類每一類都詳細闡釋了代表性觀點(含其影響),鑒定觀點價值,分析各家觀點的異同,追溯其首創者及承繼關係,最後進行總體評析。最後指出:20世紀的學者研究轉注,不僅僅是為了探求許慎轉注之原意,更多的是借轉注之名,闡發其對漢字形、音、義以及漢字與漢字之間關係的看法。以上觀點中,“同部同義説”“音義關係類”“形音義關係類”數量眾多,代表了轉注研究的總趨勢。從許慎定義以及“六書”的系統性來看,每種觀點均有其合理之處,又有不合理的地方,這也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種觀點得到普遍認可的原因。二、在“六書”和轉注的性質梳理部分,分為兩個方面展開。首先,在六書性質方面,得出20世紀的三個新認識:1.從“六書”功用看,共有造字法説、用字法説、識字法説三類觀點,而後者是新觀點。我們認為,識字法説是從“六書”的功用上來看的,並沒有從文字發生發展的根本上探討“六書”之本質。2.從字詞關係看,不少學者從文字記詞的角度認為“轉注”是一種“寫詞法”。我們認為這也迴避了“六書”的本質。3.四體六法説,此説是對造字法説和“四體二用”説的中和説法。其次,在轉注的性質方面,本文整理出三類觀點:轉注為造字法,轉注為用字法,轉注非造字法、亦非用字法。由此可見,20世紀的學者試圖調和以前學説的矛盾,逐漸走出傳統的用字法和造字法説的藩籬,從語言和文字之間的關係以及“六書”功用上探討,這也是此階段研究的一大進步。三、20世紀的轉注學説,其成就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採用了眾多新視角。如從古文字材料、音韻學理論等等多個角度研究。2.提出了眾多轉注新觀點。如張汝舟的“重文説”等。這都豐富了轉注的內涵。其不足之處表現在研究求奇、不深入徹底、不系統,以今律古、人云亦云等五方面。目前我對材料的搜集以及對各家觀點的評價尚不足,需進一步補足和研究。
其他文献
新文化运动掀开了中国新文学史序幕,以《晨报副刊》创办十年(1918.12——1928.06)时间段为研究样本可看到,短短十年间,由于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和一批怀着炽热中国心的新文化主将努力,现代文坛出现空前繁荣局面;《晨报副刊》和其他进步报刊为新文学的创生与发展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传播作用,新文学刚在这块古老土地诞生就留下一个坚实脚印。研读新文学史可清晰地看到大众传媒发挥的渡航引进、摇旗呐喊的巨大传播作用
本文从区域角度归纳了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论述有效的改进策略:顶层设计,多元协同,保障智慧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按需建设,构建智慧校园信息化基础环境;分层培训,活动推广,提高智慧校园教师队伍信息素养;创新教学,加强实践,不断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围绕平台,应用驱动,推动智慧教育云平台应用的深度发展;试点先行,课题引领,实现智慧校园特色发展。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系于具独立性的建筑物单元上形成的所有权。因该种建筑物兼有专有和共有部分,权利人得享有专有权和共有权并立基管理而获有成员权或共同管理权。历观区分所有权的近现代及当代立法史,各国(地区)始终均以作为区分所有权人的业主个人与团体利益衡平为演进动力。初期,区分所有权法多注重对专有权的保护并强调个体在共同体中的本位,进而引发业主个人权利的膨胀与共同体利益的贬损。为维系共同体存续,区分所有权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阶段。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同时还存在着创新能力低下、投资激励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我国居民的健康,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企业作为环境责任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又将无法避免地造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反贫困领域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就,区域性整体贫困明显缓解,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逐步消除绝对贫困,为全球减贫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高度关联,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大部分地区生态资源脆弱、生态治理片面的特征突出。因此,维护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保证脱贫减贫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是当前农村扶贫开发的关键。农村脱贫关系全面小康的全局,但经济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互联网+”逐渐成为引导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增长的新动力。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经济增长、国际贸易、消费行为和就业方式,但是互联网的使用是否对人们的幸福感也有影响?如果有影响,这些影响是如何产生的?这些影响是否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所不同?探究这些问题对于全面理解互联网对幸福感的影响意义重大。已有研究指出,互联网对幸福感存在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作用机制涉及社会关系、消费行为、工作质量
荀子作为战国后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不仅体现在其思想方面,还在于其在传经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而荀子传经与其所处的时代不无关联。荀子之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百家争鸣接近尾声,而下距秦皇焚书之祸尚有25年之久,在此期间,“诸子百家同其先师之书,亦谓之经”,诸家弟子严守师法,注解其文以传其道。荀子正因为处于这一重要的历史拐点中,他便有机会看到“百家争鸣”几百年来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在其后焚书之祸中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媒介及其生存环境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移动互联网的产生和应用是一个技术的爆炸,使得传媒产业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可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不同形态媒体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随着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媒介使用的硬件、软件都发生了质变,人们的媒介习惯随之变化。我们身处于新的时代,身处于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环境具有信息传播移动化、用户特征数据化、社
“致良知”作为阳明及其弟子后学内进德以修己、外亲民以教化的共同宗旨,是16世纪中国思想转折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仅限于理学,更是影响深远的一次重大社会思潮。而如何探寻这一转折与影响的原因及其实现就成为后世把握阳明心学真精神的关键所在。阳明殁后,其弟子后学便从王学分化演变的角度揭示了“致良知”作为王门教法宗旨的普遍性意义。晚近以来,又有学者从“致良知”的内圣实践进路显豁“即道德即宗教”的人文宗教之义
“情绪劳动”这一术语最初用来描述服务行业员工的工作,后被研究者引入教育领域,将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定义为一种形式的情绪劳动。然而,当前关于教师情绪劳动的研究多以中小学教师为主,较少关注幼儿教师。幼儿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绪互动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要素,互动中幼儿教师的情绪劳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师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梳理以往关于情绪劳动的研究,发现若干问题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