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群是为了达到特定交流目的处于相近位置的一组隐喻。它们频繁出现于日常语言,但是由于表面上的语义不连贯经常受到贬低。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群的研究情况有所改变,但是大部分研究依然集中于解决复合隐喻的“隐喻连贯”问题。这种情况也许仍然出于传统对隐喻群的“不连贯”性质的认识。中国学者对隐喻群的研究同样处于研究“连贯性”阶段,只有一小部分研究使用了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隐喻群。 本文旨在利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和Langacker的配价关系理论分析位于主动语态的陈述小句中的隐喻群,这些隐喻群由名词主语和实义动词谓语组成。从《科学美国人》和《纽约客》杂志2011年一月及二月刊中选取了一万词组成语料库,本文使用Pragglejaz小组提出的隐喻鉴定方法,选出了八个具有代表性的隐喻群,并从对应关系、概念隐喻和组成关系三个方面分析选中例子。对应关系分为两部分:动词谓语的射体和名词主语的侧重。通过比较两方面在各自领域的突显性,研究发现,“连贯性”不是绝对的,而是在一个双向连续统上。在概念隐喻分析中,作者提出“额外源域”假设,即谓语动词的理想射体,使两个没有内在联系的隐喻在交流中得到合理解释。这也体现了谓语动词的首要性,从而与Langacker的组成关系对应。 虽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提高,但是具有两方面的理论意义。额外源域到名词主语源域的投射为动词对隐喻群的过渡作用提供了证据,这些隐喻群未必含有先前研究所说的“本体联系”。而且通过结合配价关系理论与概念隐喻理论,额外源域理论弥补了概念隐喻理论在语法层面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