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米级马鞍面混合空间缆索悬索桥力学特性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047528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悬索桥跨径的不断增大,悬索桥结构趋于轻柔,其扭转频率和竖弯频率比不断下降,超大跨径海峡悬索桥的抗风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以5000米级琼州海峡大桥为工程背景,在平行钢丝缆索悬索桥的基础上,增加碳纤维马鞍面空间缆索,提出一种超大跨径马鞍面混合空间缆索悬索桥的新型结构形式,平行钢丝缆索承担竖向荷载,碳纤维马鞍面空间缆索提高超大跨径海峡悬索桥的空间刚度,抗侧刚度和抗扭刚度,提高颤振临界风速。本文建立5000米级琼州海峡混合空间缆索悬索桥的Midas和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模型,进行动力模态分析和颤振抗风稳定性分析,证实马鞍面混合空间缆索悬索桥具有良好的抗风稳定性。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利用马鞍曲面的直纹性,进行马鞍面混合空间缆索悬索桥的几何构型研究,建立500米跨径马鞍面混合空间缆索悬索桥ANSYS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竖向位移响应、动力模态特性和抗风稳定性的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相比于平行钢丝缆索悬索桥,马鞍面混合空间缆索悬索桥的竖向刚度略有增加,水平向的抗侧刚度增加较大,其抗扭刚度和扭弯频率比大幅度提高,颤振抗风稳定性大幅度提高。(2)建立单跨5000米级超大跨径马鞍面混合空间缆索悬索桥的ANSYS有限元模型,开展位移响应、动力模态特性和抗风稳定性的对比分析研究,进行拱形中央扣、桥塔类型,钢结构曲梁间距等影响参数分析。对比研究表明:5000米级超大跨径平行钢丝缆索悬索桥的一阶正对称扭转频率为0.1115Hz(第5阶),扭弯频率比为1.84,颤振临界风速仅为26.01m/s;5000米级超大跨径马鞍面混合空间缆索悬索桥的一阶正对称扭转频率为0.3138Hz(第21阶),扭弯频率比为4.80,颤振临界风速高达86.05m/s。马鞍面混合空间缆索悬索桥大幅度提高了扭转频率和扭弯频率比,颤振临界风速大幅度提高。(3)琼州海峡三跨5000米级超大跨径马鞍面混合空间缆索悬索桥分为三个施工阶段,即平行钢丝缆索悬索桥阶段、马鞍面混合空间缆索悬索桥阶段和启用临时抗风缆索阶段,分别建立三个成桥阶段的ANSYS有限元模型,进行颤振抗风稳定性的对比分析研究。分析表明:在5000米级平行钢丝缆索悬索桥阶段,满足竖向位移刚度和竖向承载力要求,但其颤振临界风速仅为25.56m/s,考虑百年一遇17级强台风基本风速61m/s,高度修正系数1.16、脉动风振系数1.18和安全系数1.2后,琼州海峡的校验风速[Vcr]为100.20m/s,平行钢丝缆索悬索桥抗风稳定性不满足要求;在5000米级马鞍面混合空间缆索悬索桥阶段,抗扭刚度和扭弯频率比大幅度提高,其颤振临界风速达到76.23m/s,可满足14级台风下结构抗风稳定性的要求;获悉14级以上超强台风天气预报后,封闭航道交通,启用临时抗风缆索,其颤振临界风速高达104.65m/s,可以确保琼州海峡5000米马鞍面混合空间缆索悬索桥抵御百年一遇的17级超强台风的设计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了5000米级琼州海峡大桥的抗风稳定性问题。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海洋工程建设吸引了更多的关注目光,如围海造陆、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风电、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海底可燃冰钻采平台等海洋工程项目与日俱增。同时海洋工程也不断的由近海向远海,由浅海向深海发展,项目规模日益增大,这对准确获取海洋岩土工程参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传统勘察技术中的钻孔取样、室内试验的方法存在应力释放、试样扰动、成本昂贵的问题,不能满足
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建设日趋繁荣,新老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明显。既有地铁车站和隧道上方进行开挖施工的情况明显增加,且既有隧道与开挖施工范围的距离可能很小,若不采取合适的控制对策,可能会对既有地铁车站和隧道带来安全隐患。本文依托常州市轨道1号线某车站上方箱涵开挖工程,对基坑开挖引起的下伏既有地铁车站和盾构隧道结构的影响开展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文献资料的归纳总结,提出
随着县域城镇经济的发展,居民出行需求持续增长,小汽车出行在机动化出行中所占比例较高,公共交通发展相对滞后,公交系统的优化空间较大。同时,为响应政府工作报告中“碳达峰”目标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绿色发展理念,县域城镇的低碳出行势在必行,建设集约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有利于引导县域城镇低碳出行并降低交通系统碳排放。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控碳体系的县域城镇规划技术研究”课题《基于全碳效率的县域城镇典
养育一个健康健全的孩子是每一个夫妇的心愿,因医方的过错导致有明显残疾的孩子出生,完全违背了夫妻的心愿,也不符合优生优育的法律规定和宗旨。因此,缺陷出生之诉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事诉讼,对于缺陷儿父母权利的救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类诉讼在我国起步较晚,司法实务中的审判意见存在差异,既不利于当事人权利的有效救济,也不利于维护司法的权威。本文通过对实务中缺陷出生之诉两种模式的比较,探讨更为全面、合理的
街头官僚是处于政策执行链条底端,通过与公众面对面互动的形式提供公共服务、执行国家政策,且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拥有一定自由裁量权的基层行政执法人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管执法人员便是一种典型的街头官僚,对于地方治理目标达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是保障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最后也是最关键一环,是直接履行政府相关职责的一线执法人员,也是民众了解政府最直观的窗口。自2008年K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之日至今,从未停
有效的村庄治理需要有效的沟通。在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后,干部下乡与资金下乡重新连接起了国家与乡村社会,村庄内涌现越来越多的公共事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作为沟通村两委、党员群体、村民代表、群众的一项民主议事程序,重新运转起来。通过调查J村基于“四议两公开”程序进行厕改的沟通实践,发现其基于“四议两公开”程序完成与各个群体的沟通,顺利推行厕改工作,完成厕改任务。但是最终达到的沟通效果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为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早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农村社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农业“大跃进”是“大跃进”运动的先声,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全面开展,工业领域也开始大搞跃进。钢铁作为“工业元帅”,是国家快速推进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为了早日达成“超英赶美”的目标,不断提高的钢铁产量的生产指标,并将钢铁生产的任务逐层下派,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为之奋斗,逐渐发展为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交通事故发生多与人因相关。为了提升道路交通安全,面向驾驶者的源头治理成为当前交通管理的难题之一。一方面,我国的道路环境和驾驶者习惯与西方国家差异很大,因此不能照搬国外成果结论。另一方面,目前驾驶者风险建模研究大多基于传统历史事故数据,风险特征相对单一,限制了对事故风险机理的认知与高危驾驶者的精准识别。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面向城市中的三种主要交通方式(小汽车、货车、电动自行车),充分利用多源物联数据扩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里程飞速增多,交汇处的互通立交也不断增加。高速公路互通立交中出口匝道分流影响区既是容易发生拥堵的瓶颈区段,也是容易发生事故的危险区段。本文选取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处的二次分离出口匝道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六个类型,分析了该特殊出口匝道的交通特性,构建了外侧交织与换道密集的车道流量估计模型、提出了主线与关键车道的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与提升策略。首先,通过多个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地图调研,将
在我国公路网建设逐渐完善的情况下,道路养护和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传统养护模式中,业主和承包商在养护目标、成本投入、效益等方面的矛盾越来越大。因此,为了缓解养护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使养护回归路面性能的本质,本文在借鉴世界银行组织提出的绩效养护合同基础上,对基于绩效考核的沥青路面养护模式进行研究,以此实现路面养护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赢局面。本文首先回顾了沥青路面养护模式的类型及发展历程,总结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