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农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因为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自然环境存在很大差异。在时间上,通常夏秋季节潮湿多雨、春冬季节严寒干燥,在空间上,东部地区多雨,西部地区干旱,并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所以农田水利建设是克服环境障碍、解决农业用水短缺问题的必要措施,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进入新世纪后中央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灌溉条件总体上有明显改善。但是,我国农村发展具有非均衡性特征,使得地区间农田水利建设情况的存在很大差异,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这就要求人们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建设农田水利。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各地区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能力和需求强度也势必存在很大差异,本文以区域差异为切入点,基于农村公共产品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理论等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实证与规范分析、实地调研和定量与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阐述了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农村体制改革时期和税费改革后三个时期,通过对山东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存在老化失修、投入不足、运行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区域供需不均衡等主要问题,并在宏观上比较了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情况和需求情况,在供给能力上东部地区比较强,在需求强度上,中西部地区比较强。在以上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构建我国31个省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能力和需求强度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能力和需求强度进行测评,按照各个省份的综合得分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能力和需求强度分别进行排名,并按照排名综合评价各个地区农田水利设施的供需情况,最后发现东部地区除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区,其他地区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能力比较高,供给能力的位次基本上都在需求强度之前,而中西部地区除了河南、黑龙江等粮食大省外,其他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能力相对较低,并且大部分地区的供给能力位次在需求强度之后。文章最后基于区域差异化视角,提出完善转移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需求表达机制、创新农田水利设施供给制度、积极促进区域间农田水利设施协调发展等对策建议,来完善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