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废水深度处理关健技术开发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tdu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啤酒废水的治理主要通过生物法,常采用好氧法或厌氧法+好氧法处理技术,但存在处理设备大、运行费用高、脱氮除磷效果差等问题,因而需进行新型高效的厌氧处理工艺和厌氧好氧组合工艺的研发。本文以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二厂的生产废水为处理对象,针对原主体工艺:UASB—射流曝气存在的问题,即UASB反应器占地面积大、上升流速低、抗冲击负荷能力差;射流曝气能耗较高,且不具有脱氮除磷的功能,本研究开发高效厌氧反应器和倒置AAO工艺对啤酒生产废水的处理,优化厌氧与好氧组合工艺,通过回流、缓冲等技术手段,提高混合强度和控制厌氧微生物的浓度,强化厌氧反应器的生物反应过程,利用兼氧好氧反应交替运行,形成稳定的除磷脱氮菌群,使得氮磷得到很好的去除,最终使废水得到高效低耗的深度处理,达到回用标准。实验中以青岛啤酒二厂的生产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中试以及示范工程的改造,优化厌氧和好氧脱氮除磷的组合技术,实现啤酒废水深度处理的目标。实验中采用容积为20 L的高效厌氧反应器在(35±1)℃条件下处理生产废水,啤酒废水的COD基本维持在1500-2500 mg/L,研究了厌氧反应器的启动和运行情况,分析了回流比、温度和上升流速等因素对反应器的影响;厌氧反应器的出水经倒置AAO工艺进行高效脱碳、深度脱氮除磷。实验结果表明:高效厌氧反应器经55 d的启动运行后,容积负荷可达21kgCOD/(m3·d);稳定运行后COD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出水挥发酸低于350 mg/L,适宜的上升流速和回流比分别为1.5m/h-6.5 m/h.2:1-4:1,平均每去除1 kg COD产沼气0.26 m3。启动结束后,颗粒污泥的平均沉降速度由40.43 m/h提高到73.4 m/h,污泥密度由0.78 g/cm3升高至1.02 g/cm3;0.5 mm-1.5 mm颗粒污泥占总量的66%。同时在25℃运行条件下反应器的容积负荷降至9 kg COD/(m3·d),温度升高后反应器的运行可以较快的恢复。倒置AAO工艺针对射流曝气池进行改造,在不改变原水力停留时间的情况下,采用缺氧区前置的方式,在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设置悬挂式填料,构建生物膜与悬浮污泥的“双泥”处理系统。结果表明:在20℃条件下,AAO进水COD为180.1mg/L-575.8 mg/L,NH4+-N为20 mg/L-35 mg/L,TN为30 mg/L-45 mg/L,TP为5 mg/L-10mg/L,其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9.5%、97.4%、72.7%和62.5%。最后通过对啤酒废水深度处理工程的改造,废水排放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其他文献
<正>香葱是兴化市地方特色蔬菜品种,产量高,品质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常年种植面积6667hm2以上,从事香葱加工的企业有130多家,年加工量在40万t以上,产值7.5亿元,产品畅销统一
随着我国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对能源的需求,群众对生活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从国内最早的长输管道陕京管道到西气东输、川气东送以及引进俄罗斯天然气等工程显
目的分析女性卵巢区域囊性类病变的CT表现,旨在进一步提高其CT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经抗炎复查、手术及病理证实的48例60个卵巢囊性类病变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进行
文章从法律社会学的实证研究角度切入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样本 ,理论联系实际 ,依托和深化诉讼程序基本理论 ,对于检察机关侦查活动过程中实行检务公开的具体公开内容、
本文以1.5MW双馈型风机为研究对象,对1.5MW双馈型风机变频器的控制进行了研究。现有的1.5MW双馈型风机的变频器要实现国家电网对风电场提出的无功功率和有功功率的调节、电网
试验以砧木1号和桂砧1号为试材,分别与大明星和珍红番茄嫁接,研究了不同砧木嫁接对番茄抗青枯病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在青枯病病原物胁迫下,防病效果为大明星/桂砧1号
加氯消毒过程具有大延时、大滞后、时变等特性,且干扰多,要实现对其良好的控制比较困难。采用模糊控制算法改进常规PID控制器,使PID参数的整定不依赖于对象数学模型,并且参数
本文力图通过对政府项目代建制的研究和探索,总结代建制的实践经验,提出代建制的规范途径,建立政府项目代建制运作的规范化管理体系。通过研究代建制管理模式和我国传统项目
<正>随着农业设施化水平的提升和栽培技术的提高,黄瓜已成为一种周年生产和周年供应的蔬菜,同时病害的发生也日益严重。黄瓜上的主要病害有叶斑类、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炭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对于公民、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政府规制的不完善和生产企业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等原因,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