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持续至今,并在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以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得到强化。目前,我国大城市已经进入轨道交通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同时城市的繁荣也折射出轨道交通与城市之间在空间环境、使用、交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城市轨道交通介入已有城市空间后,提高了站点周边城市空间可达性,导致区域内原有城市功能的重新布局,其结果诱发站点周边城市空间的演变,这一过程表现为轨道交通与原有城市空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论文选取了以轨道交通站点为圆心,500米作为半径的一个理想的圆形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定义为站点区域;按照轨道交通站点区域内主要用地功能来对轨道交通站点进行类型的划分,即中心型站点、城市型站点、居住社区型站点和景点型站点四类。本文主要以站点区域外部空间为研究对象,将其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总结为广场公园、建筑界面、步行系统和道路交通系统,通过国内外的案例研究,整理分析不同类型轨道交通站点区域的土地利用情况和外部空间环境,并对中心型站点区域和居住社区型站点区域进行差异化的比较分析,探究轨道交通与原有城市空间的融合。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区域外部空间形态的研究,其目的不仅限于了解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更在于对城市外部空间构成要素的本质特征进行把握,因此,笔者在全文的最后从步行为导向的角度,提出轨道交通站点区域外部空间的设计引导,以期对长沙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城市更新发挥建设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