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失眠患者,观察CBT-I对患者的睡眠、情绪、躯体化症状及药物使用的影响。方法:62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干预6周后随访4周,共10周。分别于干预前、干预6周、10周时评测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记录患者的入睡潜伏期(SOL)、睡眠效率(SE)、总睡眠时间(TST)数据,计算6周及10周时的减药率。结果:1.干预后两组ISI、PSQI、HAMA、HAMD、SSS评分时间效应和组间效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SI、PSQI、SSS评分时间因素和干预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2.干预6周时总睡眠时间干预组为409.98±47.98分钟,对照组为371.65±31.40分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均改善。3.6周时干预组减药率平均为67.57%,对照组为20.8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10周时干预组减药率平均为81.83%,对照组为25.4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提高主观睡眠质量和总睡眠时间。2.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能有效改善失眠患者的躯体化症状,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3.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能减少失眠患者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的使用,降低患者药物依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