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收敛关系研究——基于1993~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efghijklm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9~2011年中国的实际GDP年均增长率达到9.89%,人均实际GDP年均增长率达到8.77%,创造了所谓的“中国奇迹”。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却不断扩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交通基础设施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影响经济增长:一方面,它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往往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它具有溢出效应,包括正溢出、负溢出效应,正溢出效应有助于引导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流向落后地区,以此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缩小经济发展差距;而负溢出效应则会促使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向发达地区,不利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扩大经济发展差距。由此可见仅仅依靠“要致富、先修路”的经验判断,来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布局是不科学的,研究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差距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密度的空间分布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总体上比东部地区差,等外公路和低等级公路比例较高。另外,西部大开发实施之后,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改善明显,但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密度和东部差距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最终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差距。  本文在巴罗条件收敛方程分析框架下,采用中国1993~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类型的交通基础设施主要发挥正溢出效应,均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以及提高经济收敛速度,缩小经济发展差距,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在经济增长、缩小经济差距的效果总体上要好于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但是质量较低的等外公路不利于经济增长且反而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以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基础设施)为主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使得西部地区至少比东、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平均高出1个百分点,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同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此外,实物资本、人力资本、投资环境的改善都显著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增长。最后本人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两点政策建议:一是要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改善西部地区的软环境,加强产业承接能力。
其他文献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的特点为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重型患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患者常死于严重的出血或感染。经过多年